李利的诚意可谓十足。三公九卿之位他无法保证,但关中地面上,任何一地的长官,他还是有把握的。荀攸加李利,这两个名字就已经足够了。
荀攸闻言不禁耸然动容,李利不但有诚意,关键他说的这些,荀攸还没法反驳。天下情况确实就是如李利说所的那样。
李利为了留下自己,连河东太守之职都可以让,足见其心。荀攸心中不禁就暗叹了一声,他真的动心了。
读书人,总会多那么一些感性。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李利虽然还算不上是荀攸的知己。但李利在对待人才方面,却超过了当下的许多人。谁都愿意看到自己被需求、被重视,这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荀攸看来,李利胸有大志,心怀百姓,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好青年,这样的人,是值得结交,并引以为同道中人的。
李利显然也是觉得他荀攸是“吾辈中人”,是故才出言挽留,让他留在关中,与李利一道,治理一方,匡扶汉室。
李利其实也没想着真去匡扶汉室。他自从来到这里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在这个乱世活下去。反攻长安之后,他问策贾诩。贾诩说要想在这个乱世不被人所吞并,那就只能让自己变得强大。
所以李利费尽心思的在凉州派系中充当和事佬,让头顶大树不倒不乱的同时,卯足了劲来发展自己。在河东的一切行为,究其根本,全都是为了李利的发展壮大。
当然,在这个途径中,李利确实也帮了许多人。你要发展,要壮大,自然就要有人认可你的理念和观点。所以李利说要建功立业、匡扶汉室用来笼络人心;而实打实的施仁政,惠百姓,那就是为了争取民望了。
不管是为了活命,还是为了争霸,一切的根本,都是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坚持住了这样的初衷,李利觉得,他的未来还是可以幻想一下的。这确实也是李利的好机会,毕竟在关中和凉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力量相对中原来说,是比较孱弱的。这样一来,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多了。不像中原地区,你首先就得拉拢士大夫,去照顾他们的利益,否则你都站不稳脚跟混不下去。都混不下去了,再说什么争取民心,那就是个笑话。
因为民心,很多时候,也是由读书人说了算的。毕竟舆论权在文化人手里啊。百姓还不是得听读书人的。
荀攸仔细想了想,他现在确实是没什么好去处。之前他出狱之后,朝廷任命他为任城相。他嫌那里太乱了没去,兖州那里黄巾肆虐不说,而且曹操把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都打跑了。他那时还不知道自己的小叔父荀彧去了曹操那里。所以他就拒绝了这个任命。后来他又想到益州去担任蜀郡太守,可惜道路不通,而且很快,关中又生战乱,于是他不得不停留下来。
历史上也是如此,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因为道路不通,就一直停滞在荆州。直到后来曹操给他写信,估计荀彧也给他写了信,他这才北上,投奔曹操。
现在确实是没什么好地方去,而且李利一片赤诚之心,荀攸就想,要不,就先留在长安看看
治理一方,使之政教大行,也是荀攸的理想。而且他也想看看,李利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的那般,言行如一
于是荀攸就笑道:“岂敢奢望河东,吾若能为一县之长,治之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