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一切的李之,因此才会辨识出武后此刻的一箭三雕地真实用意,但令他颇感惊异的是,看似无心朝政、并在历史上以三让天下而著名的李旦,居然也能于瞬间觉察到武后的极深用意。
这个意外发现,让李之一时间兴致大起,他并不在乎李旦拥有超然执政能力,而是好奇一向以孝和、玄真,率情背礼,取乐于身的李旦,对武后的阴谋知悉的深度有几分。
按照李之的了解,他对李旦好感更多些,此人大智慧,被历朝历代皆称颂为圣贤,不是没有道理的。
武则天摄政,皇帝李显不甘傀儡地位,试图扶植自己势力,被废为庐陵王,李旦被武选为新的傀儡皇帝,实际上则被拘禁深宫,形同囚徒。
经过数年准备,她代唐建周之时,此时的李旦是不让也得让,否则身家性命必不保。
武则天称帝,为收买旧唐臣民之心,令李旦改名“武轮”,封他为“皇嗣”,即宣告李旦仍为自己死后的皇位继承人。
就这样,李旦做了6年天子、8年皇嗣,在这十多年都是故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帜,也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视为首先要铲除的眼中钉。
有小人谗言李旦的正妃刘氏、侧妃窦氏(李隆基生母),行所谓“厌蛊”之术,便被武则天处死,尸骨不知所终。
而李旦亦被酷吏罗织罪名审讯,幸得忠臣剖腹明志,这才化险为夷。
等到武则天终于放弃“以周代唐”的鼎革企图,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血统的儿子。
之所以要大费周章,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显找回来代替李旦,立为太子,可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因为李显远离政治中心多年,此时实力,相比于李旦来说极为单薄,更方便于自己控制。
因此,李旦这第二让太子,同样是在武则天的意志主导下,非他本人所能左右。
武则天为了制衡新太子李显,李旦也被改封为相王,结束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涯,可以开府治事,公开扶植自己势力,其实是所得远大于所失。
拥立唐中宗、迫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中,李旦的相王府和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出力甚多,势力发展甚大。
所以唐中宗复位时期,韦皇后和武三思的武韦集团,也一直并不敢对此二者轻举妄动,三方保持微妙的平衡。
李旦先让皇嗣之位于皇兄李显,推辞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赏,反而令他以宽厚恭谨之名誉于朝野。
因此在皇室中已经拥有了仿如圣贤的隆高声誉,如春秋时多次辞让国君之位的吴国公子季札一般,为世人景仰。
李之极敏锐地发现李旦,在其兄尚未正式继位之先,就察觉出他对母亲相当隐晦的谋略生出警惕心。
可见此人的一世好名声之下,还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庙号中的这个“睿”字可说恰如其分。
包括其三子李隆基的彪炳政绩,也彰显了李旦当年的推让是何等英明。
自那之后,李旦和他的诸多子孙,骨肉同乐,友悌无间,同享太平盛世繁华美景,更是其乐融融,岂不是李之一直努力的目的
所以,他不引人关注的瞥了太平公主一眼,类似情形之前二人间曾有交流,李之希望太平能从中察觉到什么。
不出他意料,在自己的暗中提醒下,太平果然有所意会,再结合她的略有所知,很快眼里就闪过一抹亮色。
而此刻李显已在就差拍着胸脯保证了:“太后请放宽心,孩儿心中有数,会对裴相的可能挑唆保持理智!”
武后看似很欣慰地道:“能得太子如此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哀家很是慰怀!”
接下来,李之有些不耐武后极精湛的各式表演,既有悲情遮盖之下的寡妇思夫的追念,又有一时间慈母舐犊情深的母子亲情表达。
总之让他很是见识了一番,这位国家级表演艺术家的深厚演技。
便是一直随在其身边成长起来的太平公主,在随后照顾母亲休息,步出武后的临时寝房,寻机找到李之表达心中疑惑之时,眼神里的一丝犹豫能清晰可辨。
李之摇头直笑:
“太后是否腹黑善绎,日后事实会昭明我所说的一切。总之接下来你不要去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