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教之位的重要性凸显之后,便又造成了一个结果,那便是那些威权者逐渐向底层移动,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官职上,而是在如何保全自己的书教之位。尤其是那第一批议士们,他们为了获得书教之位,几乎是在极尽的讨好这书阁服下的民众,为的就是让他们同意自己成为书教。
于是,如萧何这般的人,他们在逐渐意识到官职虽权大,但威小,没有话语权和话事权,于是他们纷纷将本是高高在上的官职给丢了出去。并且,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威,或者说控制这一批新任高官,他们直接将那些刚刚才从书院学成出来并通过选拔测试的新人任命为了如郡守这样过去极为重要的职位。
如此任性运作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真正有话事权的人觉得你萧何这么做不妥,于是同样也将自己看好的人任命为了郡守。
于是在这么一批人的任性之下,就出现了百位郡守这么奇葩的事。
郡守多了就会带来另外一个结果,谁才有批策权。经过一番争夺无果后,大家干脆放弃了批策权,决定以后燕北由单独一人批策改为群批,即每个郡守都有批策权,但是最后政策的执行以大多数郡守批策的结果来执行。
于是,在这么一番胡作非为之下,一个原本万人之上的权位,变成了一个权大威小几乎毫无地位可言的高官职位。
而这样的结果出来后又带来另外一个不好的后果,郡守已经是最高官职了,再上就没有了,那么这些“高高在上”的郡守要如何晋升。
事情不管变得如何,总有解决办法的。在一帮人的商议下,很快有人提出,既然不能晋升,那就降职吧,郡守没有话事权,那么降职后就给些话事权。
于是,燕北另外一样奇葩事就这么出来了:别的地方都是小官员慢慢晋升为高管,你这里倒好,一进去就给最高的官职郡守,并且还采取的降职制度。这个结果让那些始作俑者们看后也是懵懵的。
不过既然事情都这样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整个燕北都这样干吧。于是,没过几年,整个燕北的官场便成了一个倒置的结果。
新进官员要从郡守做起,虽然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批策权,但是这批策的权力并不是一个郡守说了算,而是由上百甚至最多时有好几百个郡守来决定。而这些郡守想要降职,就必须做好批策,只有做出执行率高的批策的郡守才能有机会获得降职机会。
而郡守降职之后,他们便不在做批策工作,而是做服务批策的工作。虽然郡守能批策,但是这些做出郡策的人却是这些从郡守降职下来的郡策。而这些郡策因为在当郡守时研读了大量策章,极为熟悉各项事务,做郡策一事也将更为得心应手。
郡策再降职,便是郡布,他们才是郡策的发布和执行者,经过郡守们批策后的郡策都将由他们来执行和发布。
……
而到最后,燕北郡所有事务的直接执行者,便到了最下面的书教。当初方天成立书教后,同时也赋予了书教类似官员的职责,由他们具体服务书阁服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