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信义,但从不以此为圈。
这从他在原本历史就可看出。
比如,他被曹操打败,只身投靠冀州,答应袁绍招关羽来归,可结果他却使奸计欺骗了袁绍,又比如吕布被擒,刘备答应替他讲情,但当曹操有不舍之心时,刘备一句话便把吕布送上了断头台,吕布非常生气,大骂:“是儿最是无信者!”再比如刘备得蜀全无信义可讲。在战场上,刘备几乎每次败阵都是只顾自身逃命而不顾妻小和从人。曹操评价他:“沛县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他对刘备的评价可谓/&;
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义而废大谋,能在乱世之的人当然不会是迂腐仁义之人,曹操如是,刘备如是,荀贞也如是。
放到眼下这件事来说。
刘备其实是非常不愿跟着荀贞干诛灭邺赵这件事的,赵忠的权势多大?诛了邺赵之后,不用想就知道后果,要不是个死,要不颠沛流离、逃亡江湖。刘备还不到三十岁,这几年跟着荀贞先是在赵国、接着在魏郡,他又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怎甘心就此把前程放弃?
可话说回来,荀贞这几年待他如同产弟,提拔他、重用他,又拿出几百万的钱给他送别,还要送他甲士、骑兵,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在物质上,对他可以说都是恩义到极处了,这么个情况下,他怎能一走了之?不错,他的确可以一走了之,反正是荀贞主动让他走的,可走了之后呢?关羽、张飞会怎么看他?他与关羽、张飞本是以“义”相交,“义”既是他与关、张情深的根本,事实上,也是他为人立世的根本。他虽是宗室,可家里早就破败,他是怎么在涿郡立住脚,闯出名号的?关羽、张飞皆万人敌,都是世间的虎士,为何不与别人结交,却与他情深?可不就是因为他讲“仁义”?说到底,关、张也是游侠,游侠都是重义轻生的。
如果这个时候,刘备真的一走了之了,他在关、张眼轰然倒塌,而且不止如此,事情传到涿郡,他在涿郡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荀贞说他可以去投公孙瓒,他确实可以去投公孙瓒,可他是怎么去投的?是在荀贞“诛灭宦族、生死之际”的时候,他弃荀贞而去、改投公孙瓒的,这事儿如果被公孙瓒知道了,公孙瓒还可能会重用他么?荀贞待你这么恩重,你都弃他而去,将来如果我公孙瓒遇到点什么危险之事,你是不是也会弃我公孙瓒而去?
所以说,刘备虽然很不愿跟着荀贞干此大事,可却别无它法,只能“重义”,只能参与其/&;
话再说回来,荀贞是什么人?荀家子弟、二千石太守、颍阴侯,不但出身好,而且现今身份尊贵,如和刘备相比,二人就是云泥之别,荀贞是天上的云,刘备是地上的泥,可就这么一个高高在上、前途远大的荀贞,忽然却一定要去做诛灭邺赵这件事,说实话,刘备很想不通。
自上次知道荀贞要诛灭邺赵后,刘备想了很久都没想通,他实在是不懂荀贞。
要说荀贞不怕死,刘备相信,可要说荀贞宁肯舍弃前途、也要干此大事,刘备却是不相信的,因为依荀贞的一向表现而来,荀贞分明是个有远志之人,简雍私下评价荀贞,说他“有英雄器”。试想,一个“有英雄器”的人怎么可能会在正当盛年之时,贸贸然地断送自家前途?
可不相信归不相信,看荀贞的架势,却又明明不是假的。
刘备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不过经过这么些时的思考,他却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如荀贞这样有“英雄器”的人肯定是不会做自寻死路的事,荀贞肯定是会给他自己留条后路的。
也就是说,即使跟着荀贞干了这件事,刘备觉得也可能不会获罪身死,甚至说,也许还能有再出头的一天。
弃荀贞而去,则名声全废,不复再有立身之本;跟着荀贞做此大事,可能不但不会死,而且还会再有出头的一天。想来想去,刘备也只有选择跟从荀贞了。当然了,对荀贞到底有无后路,刘备也不确定,他这是在赌,却也不能不赌,谁叫他现在身上荀贞的烙印太重了?
对刘备的这点小心思,荀贞虽然不能尽知,却也能猜出一二。
关羽、张飞听了刘备的话,关羽面现同意之色,张飞略微显得迟疑了下,但很快就和关羽一样,也面现了同意之色。唯独简雍,面色陡变,虽然很快就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