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宇天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李贵的贵(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二、李贵的贵

    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吴越天觉得,李贵学识不浅,谈吐也不俗,家学也必定渊源。

    这样的人,应该跟自己相配的名字。就算一出生他的名字没法选,现在改个名字也是可以的。

    对于吴越天这样的问题,柳如雁也给了他一个同样奇怪的不是答案的答案,或者说是答非所问。

    ——李贵很贵

    李贵为什么叫李贵,对于吴越天这样的问题,大家或许都能理解。因为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的这个名字与他这个人实在不相配。这个名字太平凡了,但这个人,却有种脱离凡尘的气质。

    但对于妻子的回答,吴越天就真的不懂了。

    不过,若是把这一问一答放在整个武林,则要掉个头了。

    大家一定会奇怪,学识渊源的吴越天怎么会问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但对于柳如雁的回答,大家却都能认可这个答案。

    因为,李贵确实不便宜。

    李贵到底有多贵,那要看他出售时的重量;李贵为什么这么贵,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与吴越天猜想的不同,李贵并非出生在书香世家,相反的。他的父母在别人眼中地位并不高。

    李贵的祖上都是种田的,一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过数代勤恳耕种下,终于有了自己的几亩薄田。传到李贵爷爷的时候,也有了点闲钱。

    老人家老来得子,生了李贵的父亲取名李富。由于生孩子的时候年龄过大,李富的母亲生下他后不久,便撒手人寰。李富是家中独子,又是老伴拼了命保留下来的血脉,自然倍受宠爱。

    俗话说得好:穷则思变;饱暖思淫欲。

    当一种生活有了改变的时候,拥有这种新生活的人的思想也会随之而变。

    当一个穷人,靠着自己的努力挣了钱了,他一般有两个想法。

    一种是继续努力,赚更多的钱。

    一种是思想境界提升,想要有出息。

    李富的无亲无疑就是第二种,他在同村的种地的来比较,算是最有钱的。虽然他这么点钱其实也少的可怜,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了。

    他这么想,也不算什么坏事,这说明他有自信。

    一个人有了自信,那么他的心态,他的眼界也自然不同了。

    他知道,一直这样种地是不会有出息的。

    看到村子里对那些个有学问的人都非常尊重,于是他想到让自己的儿子上学念书去。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希望他们将来能有出息,能出人头地。让李富去上学,是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读书是当时最有前途的。

    古有孟母三迁,最终成就了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由这个故事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就是周围环境对人的教育。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不好,如果不离开,会让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误入歧途。

    这个故事透露出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与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孟母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环境,或者放任不管,那么孟子以后还会不会是孟子……

    拿李富与圣人相比不实际,他的父亲也没有孟母那份觉悟。

    他只是个种田的。

    虽在他在同村种地的当中算有钱,但他始终是个农民,也只是单纯的想着儿子能念好书,等以后有了出息别人会对他很尊敬的朴实的老人。

    可是他却没想过,这样做的结果,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同村种田的来说,李富可算是有钱的。但在学堂之中,李富则是最穷,最被人看不起的一个。

    此时,他若是发奋图强,也许还能有些成就。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要往上更上一层楼,不是光自己努力就行了。但他的功课实在太差了,就连教书先生也不喜欢他。

    科举考试发展到那个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僵硬化,尤其是科场所考的八股文。由于形式结构简直是死板,使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变得僵硬、陈旧。

    教书的是一位读了几十年的老先生,而听课的却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每天听着先生之乎者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