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洋石油大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八章 华人甲必丹(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从机场到建康镇政府有9公里多路程,分水路、旱路两条路,黄延义选择了走旱路。

    建康镇陆地交通工具,目前只有四轮拖拉机,汽车一直没有列入采购目录,并非黄延义舍不得钱,而是之前的轮船运力紧张,再加上购买了汽车还得配驾驶员和修理工,人手不足,被陈尤壬等人给否了,现在建康无论是运货还是拉人,都是靠四轮拖拉机。

    黄延义一群人分乘2辆拖拉机,前往镇政府。拖拉机拖箱内固定着几把藤椅,垫了厚棉垫,谈不上舒适,至少不硌屁股。柴油机发出突突出的噪声,让坐在拖箱里的人没法交谈,黄延义也就没再说话,一路都在仔细观看道路两侧的建设情况。

    三合土的道路还算平整,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坑,颠动幅度倒是不大。道路一侧的电线杆上,挂着通往机场的输电线,还有电话线,早在7月份,建康的电话就实现了村村通,各工厂更不用说,最早开通电话的就是各个工厂。

    道路两侧容易开垦的田地基本都已开垦,现在已近9月下旬,正是各种作物收割的时候,能看到移民们正在田里忙碌。

    拖拉机穿过移民五村,能看到不少农户在自家房前凉晒着新收的花生。

    移民五村有近半数村民家房前栽种了从山野里移回来的果树,果树下或种着菜,或养着鸡鸭,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这样的场景若放在后世,完全可以开农家乐。

    如果就此和平发展下去,十年之后,建康一定会成为一个工农业并重,环境优美的宜居小城。

    从机场到镇政府,9公里多路程,拖拉机走了半个多小时。

    进了镇政府会议室里,陈尤壬,林文盈等人开始向黄延义介绍搬迁的情况。

    “今天不是正式会议,都随便聊聊吧。”

    陈尤壬说道,“那我来说吧。”

    “第一批搬迁过来的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复课,生活区人员也已安置妥当,化工厂、煤矿、火电厂的工人,有近半数把家人从东南亚各地迁移到了建康,不算建康镇上的土著,目前登记人口已经超过9000。”

    “今年有3个移民村共计播种了近500亩花生,平均亩产在360斤左右,收获了近18万斤,这些花生如果用来榨油,可以满足我们建康人四分之一的食用。第五村200多亩的山毛豆,第九村引种的甘蔗,收成都不错,现在我们的肉食基本不缺,这样看来,我们当初计划的粮食储备有很大的富余。”

    当初黄延义是按照1万人3年半的粮食消耗做的计划,只是没有预计到现在建康产出这么大量的花生、豆类,不过粮食富余也是好事,等到日本人登陆婆罗洲以后,谁知道还会不会有人涌进建康。

    “新迁来的工人家庭中,有一部分是殷富之家,这些殷富之家人口多的有

    二十几口,少的也有十来口人,这给我们的住房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过后来我们和他们商定,由我们划给他们一块土地,负责通电通水,由他们自己找工匠盖房,这才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这些殷富之家带来了资金,他们还向我们提出,希望能允许他们建厂做买卖,开小工厂,如榨油坊、磨坊、小织布厂之类,我们开会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让他们自主择业经营,上个月镇政府已经下发通知,在建康镇范围内,到政府部门注册后,任何合法的行业都可以干。”

    听到这里,黄延义点了点头,建康迟早要发展自由经济,现在提前也无所谓。

    说完了移民的事,陈尤壬又开始说周围土著。

    “从今年1月份在建康码头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集贸市场后,周围的土著愿意跑到我们这里做交易,随着消息逐渐传开,连荷属门塔让地区的土著都来了,他们要从拉让江上划2天船才能到达我们这里,有部分聪明的土著,把我们这里的塑料凉鞋、铁质农具、印花布,卖到了荷属中婆罗洲的加央人、蒲南人部落。”

    “土著们用来交易的东西,除了西米、山果、树皮布,丛林猎物,主要以水牛居多,建康周围的土著饲养了大量的水牛,他们的婚嫁习俗,聘礼、嫁妆都离不开水牛,如今我们各食堂的肉食近八成都是水牛肉。”

    “建康的移民村小学,已经有离得近的土著把孩子送来读书了,我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