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兼儒墨,合名法
虽然萧文对于河水倒不算太过排斥。毕竟考虑到今后要去匈奴人的地盘谈生意,他可能连干净的河水都喝不起,只能喝着那些没有经过加工,味道古怪的牛羊马奶过日子。
只不过,他还是对上官庭芝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听到这疑惑,上官庭芝脸色一边。
他连忙对仆人说道:“蠢货!还不快快给我去烧热汤给客人吃用井水,记住了!”
听到这话,仆人连忙慌不择路地走出客厅,朝着厨房走去。
看着仆人离开,萧文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杯,对着上官庭芝道:“上官兄,你是不是对道家和杂家,有什么偏见”
“偏见”看着萧文,上官庭芝摇了摇头,说道:“这并非我个人的偏见。只是道家治理的汉国,终究和儒家治理的唐国,不是一路人。”
听到这话,萧文心中也是带着无奈与苦涩。
虽然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华夏民族观念。可这种观念,其实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拥有。
至于其他人,例如萧文眼前的上官庭芝,他可不觉得法家治理的秦国和道家治理的汉国是一路人。
或许,儒家之中分成许多学派,上官庭芝恐怕也很少把程朱理学治理的宋国和陆王心学治理的明国,当做自己人吧!
毕竟虽然二十一世纪的华夏人一直鼓吹着华夏的大一统理念。
可这种大一统,其实很多时候都只处于政治上的概念而已。
思想,文化,经济,从来都很难统一。
思想上,中国明代东南沿海,普遍都供奉着妈祖神。而在同时期的京杭运河一线地区,却是闻香教的天下。
而再往西,则是佛教,以及某个不可说教。
当然,在澳门,在台湾,在一些西方传教士经常出现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开始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例如某些喜欢西方科学技术的士大夫,例如鼎鼎大名的郑芝龙——他的教名为尼古拉。
而在文化上,也是存在着各种歧视链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文人墨客,就喜欢黑宋国人,什么拔苗助长,什么守株待兔,各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典故,主人公基本都来自宋国。而在考察了宋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位置后不难发现,那个地方如今依旧被黑,成为全国最喜欢偷井盖的省份……
同样的,首都人看不起全国其他地方的人。上海人看不起除了首都人以外的人。当然,在这期间他们也会被某个民众喜欢跑到隔壁省份抓人当食材的省份人民看不起……
至于经济上,环渤海的工业区自己提供煤炭和铁矿发展冶炼。长三角地区也能够通过上海周边省份进行分工。同样,珠三角的经济也是自成体系。
如果不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很难想象诺大的中国,能够在经济上彻底串联到一起,密不可分,离开谁也不行。
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郁闷后,萧文还是收敛起了不满,对于上官庭芝的态度用一种见怪不怪的情绪对待。
“你为何要儒家的知识才愿意去学”萧文不甘心地问道。
然而上官庭芝却反问:“你又是为何需要提笔才能写字”
只有提笔才能写字
萧文听到这话,不禁感慨。原来对于上官庭芝来说,学派之争和学习的关系已经密切到如同提笔和写字的关系。
无奈,萧文只能说道:“你知道,我不是在求你什么。但是你的女儿的确是块读书的材料。在你这样的宫廷诗人手里,完全是个浪费。难道你希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