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不良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65章 庙小妖风大(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纪青璇一行人,直奔赵家姐弟所说的那个破庙而去。

    这庙就在泠口堡外,步行也是须臾即到。

    众人出了堡门,一抬头,就能看到一座小庙矗立在对面的山坡上。

    上了上坡,众人看清了这小庙的全貌,

    穷乡僻壤之地的庵庙,简单的两进庙舍,前主殿,后僧舍。僧舍不过几间,住不下几个和尚。不像长安城中那些重门深院的大寺,更无法与名刹古寺相提并论。

    但偏偏就是这座简陋的小庙,却是香火鼎盛至极,寻常大寺都无法跟其相比。

    主殿的灰色瓦片从墙头半遮半掩地露出来,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香火中。

    众人徐徐靠近这小庙,眼睛就被这漫天香雾熏得火辣,耳中泛起一阵虔诚的唱经声来。乌压压的信众已经将这小庙的庙门围堵得水泄不通,郭烨他们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跪满了三拜九叩的乡民。

    郭烨的脑海中猛然浮起一个词来,狂热!

    “莫非全社的人都聚到这里来了”

    纪青璇站在跪了一地的人群后面,贝齿轻咬,眼神中透着不可思议。

    社,又称社邑。最初是唐朝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每逢春秋及岁末,又或者遇上日食、旱灾、洪灾、火灾等天象或天灾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社就成了村民们举行聚会的地方。再往下发展,社又演变成了一种互助组织,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大家一起出钱出力。

    唐朝的社名目众多,加之唐人崇佛,社的很大一部分功能,便是从事佛事活动,名曰法社、香火社、燃灯社等。

    此时聚集在这小庙附近的乡民人数众多,估计就算不是整个泠口佛事社的社民全员到齐,也相差不远了。

    纪青璇走到离她最近的一个信徒跟前,这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叟,她问道:“老人家,我想问一下,此处谁是管事的”

    僧有住持,俗有管事。通常像这种几乎全村佛事社出动来拜拜的,都是有人组织,有人领头管事的,不然在佛门庄严之地容易喧哗乱了秩序。

    老叟停下了伏地叩拜的动作,指了指离他隔了五六个人距离的一道背影,说道:“俺们里正管着事呢,你们莫不是也冲着俺们这神庙异象来祈福的俺跟你们说,可灵验哩……”

    纪青璇不等他说完,便说了一声谢谢,指了指前刚才老人说得那道背影,示意郭烨进去请人。

    毕竟她是女子,穿梭在人挤人的人堆里磨来蹭去,不合适。

    郭烨挤进信徒人群中,来到那人的身旁,仔细观察,这人的衣着较之其他乡民确实考究些,毕竟是一地里正。

    郭烨抱了抱拳,说道:“这位里正,借一步说话!”

    然而这位泠口堡的里正,此时正认真地伏地跪拜,耳中环绕着一众信徒的梵唱,根【¥! !&最快更新】

    本就没听到郭烨的邀请。

    郭烨只得附在他耳边,提高了嗓门儿,高声喊道:“泠口堡里正,官府办差,望你协助!”

    嗓门之大,别说这位泠口堡里正了,就连四周跪拜祈福的乡民都被惊扰到了。

    里正是唐代乡村的实际长官。

    大唐令规定: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简而言之,里正就是官府在民间的耳目和执行者。里正纵然在乡野间颇有权势,但终究是民,此时一听到官府办差,立马就下意识地站了起来,点头附和道:“好说好说,这位官差大人,此处喧杂,我们外头说话。”

    很快,郭烨带着里正挤出了人群。

    尽管对郭烨冒然打断他跪拜祈福有些不满,但泠口堡里正还是拱手抱拳,自我介绍道:“在下何英,暂居泠口堡里正一职,不知客从何处来,又有何指教”

    毕竟纪青璇是此行的官长,这种问话之事还是要她来才合适,但纪青璇却摇摇头,示意郭烨自行问话。

    郭烨对何英回道:“我等从长安来,要赴洛阳办差,途经泠口堡!何里正,我且问你……”

    说到这儿,郭烨嗓音陡然变得肃然了起来,质问道:“你身为泠口堡里正,肩负保境安民,教化乡里之责。如今有妖人在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