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二位先生是为去往洛阳吗”
“非也非也,不瞒世子,我二人前去洛阳求学,也希望能为朝廷效力,可惜朝中阉患为祸,奸臣当道,故我二人便相约离开洛阳,回徐州家中隐居,以待时变,再出为官”
“此乃宦官乱政之祸也,可惜天子不明,否则此天下又如何如此糜烂啊”
二张也是分别说着自己在洛阳的感受。
“二位先生不必如此气馁,我观陛下非愚昧之辈,之时一时被阉党蒙蔽了而已,想过些时日便会明白,到时候便是阉党的末日,也是我辈投效朝廷之时”
“那就托世子吉言了”
二张也是拱手道。
“二位先生不可如此客气,何况二位先生的才能小子极为佩服,何况二位先生与小子有算倾心之交,就别这么见外了,小子便事二位先生为兄,二位先生便是小子为弟如何”
“哈哈,此正是我等之愿也”
二张也是开怀大笑。
于是小胖墩在亭舍内举行了宴席,并邀二张一同而行,反正也顺路不是。
二张欣然接受。
……
……
……
众人离开大谷亭,便向阳城而去,不两日便到阳城,过阳城又三日便到了阳翟,之后再行两日便到了颍阴。
颍阴在汉末是一大县,因为洛阳的关系,所以颍川从来都是那些退休官员的聚集地,这些官员最后也就在颍川安家了。
荀家在颍阴也是大家士族,是荀子后人,至东汉荀淑,他高尚的德行,学问渊博,不喜欢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安帝时,征召任为郎中,后来再升当涂长。离职还乡里。
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梁太后临朝理政,有日食、地震的变异,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荀淑回答对策,荀淑讥讽指责皇亲贵戚,遭到大将军梁冀的忌妒,把他调出补朗陵侯相。到职处事正直,明于治理,称为“神君”。没有多久,辞官回家,闲居养志。家产增加了,就分给宗族和好朋友。
而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都有名,当时的人叫他们为八龙。
而这八龙之中最有贤明的便是荀爽了,所谓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专权时,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荀爽便于初平元年病逝,年六十三。
荀爽博通群经,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据《后汉书》记载,其著作多达百余篇,至今已残缺不全。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
而荀彧的父亲是荀绲,荀淑次子也,而荀攸其父名叫荀彝,其祖为荀昙,乃荀淑兄长的儿子。
所以算下来虽然荀攸比荀彧大六岁有余,但是确要叫荀彧一声族叔。
众人到颍阴后,荀彧荀攸也是盛情让小胖墩和众人留一日再走,小胖墩也不客气,便应了下来,二二张确婉拒后,便自行离开了,并产生明日在城门口等。
荀家是大家,无论荀淑还是八龙都是学识,德行,操守皆佳之辈,所以他的府邸也是建得格外雅致。
汉代家族府宅一般都是安前堂后院的布局,区分家族大小的是门的数量,比如前三进,后三进,意思就是前后各有三个门。
另外像荀家这样的大家士族,前后还分有跨院,厢房,别院等建筑,庭院,祭堂,书院等。
哪怕几十家人在里面住也不见得很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