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二日,也就是建奴主力抵达京畿地区的第四天,经过三日休整后,清军终于开始对京城发动攻击。
多尔衮命镶黄旗统领鳌拜率旗中一千战甲作为先锋,恭顺王孔有德率三千包衣为侧翼,对京城外围棱堡发起攻击。
辅政王督促两人,务必在三日之内,清除掉京师外围十五座棱堡,为大军进攻北京城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由盛京南下的二十门红衣大炮已经运抵宣大,这两日便可运抵京畿,参与北京之战。
派遣红衣大炮南下是多尔衮的主意,在盛京时他便力排众议,坚持将清国红衣大炮全部派往南方,在豪格等人的反对下,最终派出了二十门,剩余十五门被豪格留在盛京城中,说是防备东边的朝鲜人。
朝鲜王室早在清崇祯元年(八年前)便被时年二十四岁的睿亲王多尔衮收拾的服服帖帖俯首称臣,若不是为了照顾日本在朝鲜的利益,避免激发清日战争,以建奴的德行,早把朝鲜杀光抢光。
所以朝鲜威胁盛京完全是扯淡,明眼人都知道此时真正能威胁豪格贝勒的是谁。
总之在大多数清军将领看来,多尔衮完全是劳师动众。凭借他们与明军交战经验,只要八旗勇士兵临城下,明国城池多半会主动归降,偶尔碰见有血勇的守军出城野战,也会被八旗战甲斩杀一空,残存人马在佛朗机,蒙古弓的轰击下溃不成军,一般真正等到己方登城作战时,对面城头已经没有几个明军敢反抗了。
红衣大炮动辄几千斤重,虽然能够拆散,然而还是运输不便,所以清军与明军作战时很少使用这种重型火炮。
上一次使用,还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松山大战,打那以后,清军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规模使用红衣炮对付明军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明军战力低下,指挥混乱,先进的火器到了他们手中和烧火棍也没啥区别,这更坚定了建奴高层不少将领“八旗骑射无敌”的思想。
步兵统领鳌拜飞扬跋扈,对多尔衮的良苦用心自然不屑一顾。
在他看来,劳神费力运送这么多红衣炮,完全是正白旗懦弱的表现,他并不否认火炮的威力,不过打仗靠的还是真刀真枪,明人坐拥天下最犀利的火器,在八旗勇士面前还不是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从萨尔浒一直败到山海关吗!
“孔有德,你记住,以后打仗还是要靠正黄旗,镶黄旗勇士,多尔衮手下的正白旗不行!”
鳌拜身披重甲,立于马上,回头对恭顺王孔有德笑道,两人率领大军来到京师北部,连成一片的棱堡前面。
孔有德的爵位在鳌拜之上,不过显然这位归降汉人在军中地位比不上后者,对此孔有德认识的颇为清楚,听鳌拜直呼自己名字,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满脸谄笑道:
“统领大人说的是!不过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忠亲王留一手也是以防万一啊,“
鳌拜满脸不屑,扬鞭指向前方,眼神中充满轻蔑。
“这些的土包包,城不像城,堡不像堡,就凭这也能挡住我八旗勇士!今天,我就要带正黄旗的勇士们教教多尔衮怎么打仗!”
见鳌拜公然侮辱忠亲王,孔有德知道不能再附和,然而脸上还是洋溢着蜜汁微笑。正当恭顺王以为糊弄过关时,却见鳌拜抬头缓缓望向自己,布满疤痕的脸上闪出浓浓的杀气。
“恭顺王,为大清立功的机会到了!你带人上去!”
孔有德愣了片刻,口中喃喃自语道:“立功,”
此时建奴上下,就连投降而来孔友德等汉奸也不知道,挡住他们去路的名叫棱堡,这也不能怪多尔衮和他的奴才们孤陋寡闻,毕竟十七世纪额,棱堡这种超级堡垒只有在欧洲才有出现。
因为有国际友人汤姆士呕心沥血设计,这种超越时代的军事存在破天荒出现在大明土地上。
镶黄旗补兵统领鳌拜当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鳌拜今年不过三十出头,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在八旗军中风头一时无二,性格越发桀骜不驯,事实上,即便是在盛京,除了多尔衮豪格,没几个人能让这位杀气腾腾的“满洲第一勇士”多看一眼。
这次鳌拜奉主子豪格之命,率镶黄旗,正黄旗各一部约八千人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