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剥完已经大半夜了,各自回屋歇息了。
上房:
姜氏歪在床上,想着前几日夏花说起陈氏的话,总感觉今晚张氏的话有些奇怪,当即把疑问告诉了老爷子。
“老头子,咱琢磨着咋觉得是三房先瞧上王家的,分明是赶着攀高枝儿。”姜氏道。
“哎,咱总估摸着这事不妥,老婆子你想想,虽然咱家觉得这亲事不合适给回绝了,可老王家要想挑个媳妇儿,一个不成,二个怎么就还在老夏家挑呢,县城,镇里,大有相匹配的人家在。”老爷子想的更深了。
姜氏想想也是,脑子里闪过利儿的模样,随即想着辉儿,好像抓住了什么似的,喃喃道:“恍惚瞧着,利儿倒是有三分像辉儿”。
老爷子一震,心下有了模糊的念头,“歇了吧,明儿还去收玉麦呢”。
东厢房:
夏志安一行人回屋后,都有些疲倦了。夏花见夏志安欲言又止,随即道:“爹,有事”
“也没啥,爹就想着三房的事儿挺糟心的”。夏志安道。
“爹是担心利儿姑姑累了小姑和阿花的名声吧”。夏花笑嘻嘻的仰头望着夏志安。
“知我者夏花也。”夏志安觉得这丫头与自己越发默契了。
“那娘呢,娘才是爹的知心人呢”。夏花俏皮道。
“你这丫头”曹氏嗔道。夏花做了个鬼脸,小跑着回屋歇息了。
......
又过了两日,玉麦全部收回来了。
灶房:“咦,娘,有嫩玉麦呢”。夏花见案板上放着几包剥好的嫩玉麦。
“今儿掰的时候寻的,你奶让煮了吃。”曹氏说着把玉麦放进锅里了。
夏花心里可乐了,上辈子她就爱吃玉米,煮的,烤的,炒的通通都是她的菜。
饭桌上,夏花和黑娃看着那盘香喷喷的玉麦棒子,抿了抿嘴。姜氏瞧着盘子里的七个玉麦棒子,有些犯难。
“娘,我和孩子她娘分着吃一个”夏志安笑道。姜氏点了点头,给每人分了一个,夏志安掰了一半给曹氏。
夏花接过来,咬了一口,嫩嫩的,夹着股清甜,有些粘粘的,真好吃。
饭后,大伙儿又去南房剥玉麦了。
“明儿,老大,老二跟我去打谷场晒玉麦,你们娘俩几个就不去了。”老爷子道。
众人无异,大伙儿又忙到大半夜才去歇息。
……
这天晚饭后,大伙儿坐了一会儿就各自回屋了。
“爹,柳林镇一间铺子大约多少银子”夏花问道。
夏志安眼角上扬,瞧了瞧夏花,说道“一般的镇上大开间的铺子约莫八十两。咱柳林镇不同于别的镇,在大吴,官府将此镇定位为商品流通的中转站,现下已成为东南地区乃至整个大吴商品循环的枢纽。这样一来,大开间的铺子约莫就要一百四十两。”
夏花自从买了《大吴国志》后,一有空闲就翻来看看,自然也清楚柳林镇在大吴的定位,不过书中只是一笔带过。
“爹,咱家在镇上买间铺子如何”夏花道。
夏志安瞧着夏花示意她说下去。
“爹,阿花想着,一来黑娃来年就八岁了,再不读书就有些晚了,倘若黑娃去镇上读书,每日来回虽不算远,但若住镇上总是方便些。二来,倘若咱还要摆摊儿,每日往返镇上家里,夏天还好,冬天就不大妥了,若是热烫的吃食,估摸到镇上就凉了,长期以往终是不便。”夏花说到这里见夏志安脸色有些严肃,估摸是觉得开支大了些,便稍作停顿。
“姐,我真的可以读书了。”黑娃心道,这样可以当大官了。
夏志安见黑娃一脸兴奋,眼睛冒着星星,摸了摸黑娃的头,示意夏花接着说。
“爹,买铺子现下虽是一大笔开支,然而日子长了,生意上了路子,也能挣回来,再说铺子本身也是一项资产,以后一大家子到镇上也有住处。阿花想着前些时日摆摊儿挣了约莫七十两,卖糕点方子还有一百九十两,这下就有二百六十两,买铺子用去约莫一百四十两,添置一些桌椅板凳碗筷之类的用去三四十两,日常采买、周转等开支准备五十两,余下三十两留作黑娃一年读书的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