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对于柴令武的论调,均为实干之士的众人均无异义。
李世民见柴令武解决了武举的难题后,又顺带着给这些制度的制订者上了一堂,有些意尤未尽的说道:“科举处于草创之初,以后也必将执行下去,对此,你可还有建言。”
柴令武想了一想,道:“对于参与科举的人,我认为要做出年龄限制。”
“为何要限制”孔颖达茫然不解。
“为了节省人力!”柴令武道:“大唐歼灭突厥之后,国策已经侧重于休养生息。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必将是文道盛行,而朝廷现在又提供了科举这么一个改变人们命运的平台,所以,人们为了当官,自然是拼命读书……”
孔颖达嘴角抽了一抽,读书是多少高雅的一件事,到柴令武嘴里,竟然是为了当官!
俗,太俗了。
“能不能换个说法”
程咬金大大咧咧的说道:“文人读书、武将学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当官,这有什么遮遮掩掩的!这说法实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柴小子,你就这么说。俺老程乐意听。”
孔颖达、虞世南等文官脸色发黑。
一干武将却显得乐不可支、意兴湍飞。
“好了!”李世民打了圆场,忍笑道:“怎么顺,你就怎么说吧。”
“读书可以改变人们的素质是好事。”
孔颖达、虞世南等文官面容稍霁。
然而柴令武话音一转,道:“但绝大多数为了当官…”
“哈哈……”
“嘿嘿…”
一干武将爆笑出声。
“安静!”李世民无奈的瞪了柴令武一眼,道:“说正事。”
柴令武莫名其妙的看了大家一眼,几次被打断,心头甚是不爽的说道:“为了当官,有的人耗费了一生去读书!但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没有被朝廷录用,而他们自以为功力不到,索性不事生产,从而把整个人生都投入到读书中去,最终把一个好端端的殷实之家读得揭不开锅,就算结果中了举也是七老八十了,这种年纪的人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无用。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以家破人亡为代价的。”
“而科举一旦有了年龄的限制,那么,到了年纪的人,在断了当官希望之后,自然会全心全意的去经营家庭、教育后人!如此一来,既能避免了悲剧的筑成,又能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
“一人教出十人百人,十人教出百人千人,几代人之后,识字明理之人一定是遍地开花,到后面就算找一个不识字的人都难。”柴令武平淡的声音,短短一席话,就勾勒出了一幅让人枰然心动的蓝图。
这幅蓝图非常优美,听所未听、闻所未闻,李世民与一众文官只听得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
“而对于当代来说,科举设了年限之后,将有更多青壮人口专注于生产之中,从而为国家奉献出更多粮食。有了更多的银钱粮饷,才能谈及开疆拓土。”
李世民嘴角抽了一抽,被柴令武说到痛处了。
当前的大唐王朝不缺开拓进取的名将谋臣、不缺精锐大军,但却缺少最最关键的钱粮。
一切,都是因为隋末大动乱遗留下来的创伤,大业五年,全国人口大约八百九十万户人口,可到了武德年间,却仅仅只有两百余万户,锐减了几近四分之三,将近三千五百万人死于动乱之中。天下十室九空,自然缺乏生机,没有了人力资源,自然就没有了钱粮去支撑战争。
以大唐目前的经济情况,可以适当打一些小型战役,但支持不住歼灭突厥那样的大战。若是强行为之,只会步上隋朝的后尘。
柴令武最后说道:“大唐现在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如果有十万青壮不事生产,一生专注读书,那对大唐来说,都将是一个天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对科举的考生设置年限,从而释放出更多劳力,避免家庭悲剧的上演。”
“对你认为多大为限合适”李世民本就是难得的明君圣主,立刻意识到柴令武设年限的妙用,心思也完全转动了起来。
“三十最合适!”见到孔颖达要开口反驳的意思,柴令武迅速说道:“百姓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