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买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当然,需要说明一下,如果非要刨根究底的话,其实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报纸雏形应该是出现在唐朝。

    因为唐朝有一种叫做“开元杂报”的东西,十分类似报纸。

    如晚唐孙樵《经纬集》里的“读开元杂报”条就写得十分明白。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由此可见,《开元杂报》是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日常杂事报告的书籍,比较类似现代报纸,故名“开元杂报”。

    同时唐朝还有一种叫做邸报的公函,不过因其属于官文书,不是公开发行,而且带有相当程度的机密性,受众面比较小,只有各个藩镇的头头作为少量读者。

    当然,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其不是印刷品,因为由于唐代印刷技术极其落后,所以唐人始终没有把印刷技术用于传播文化知识,而只是用于印制佛经。

    所以唐代二百年来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手抄的,而且是卷轴的,像画一样,根本就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折叠书,所以唐人称书一般都称为一幅书而不是一本书。

    到了宋代,这一情况才明显改观了许多,因为宋朝经济发达,文化先进,而且有了更加高明的印刷术,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名词,如邸报、朝报、小报、新闻等。

    其中邸报、朝报一般都是指由官方发行天下的报纸,小报、新闻则是指民间发行的报纸。

    但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最初因为是新鲜事物,所以开始一直没有新的称谓,还是被称之为邸报、朝报,直到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才出现小报、新闻等崭新独立的名词。

    而且宋代的邸报是不同于唐代的邸报的,宋代邸报内容丰富,涵盖很广,读阅人群面也更为广泛,如戴复古诗曰:“时于邸报上,屡见得祠官。”

    还有《宋史,李师中传》记载:“师中始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

    包括苏轼《与工兀直书》曰:“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每见一邸报,须数人卜狱得罪。”

    以及苏轼有诗曰:“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其自注道:“是日坐中观邸报,云迂叟已押入门下省。”

    迂叟即司马光,说的是苏轼在黄州至汝州的途中从邸报上就得知了司马光成为宰相的消息。

    还有宋伯仁《看邸报》诗曰:“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

    洪咨夔诗曰:“昨朝忽见邸状报,诏答丞相辞公师。”

    可见宋代的报纸就已经开始刊登及各地官员升迁、得罪、免职的消息了,并不是什么不能对外说的秘密。

    还包括姜特立《邸报京丞相薨背》诗曰:“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赠典一番新。作场好梦归乡去,仰羡无非梦里人。”

    王十朋《哭陈阜卿》诗曰:“邸报知凶讣,伤心不忍言。图犹对徐孺,人已丧陈蕃。”

    可见宋代报纸还刊登名人去世的消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代官办报纸的“编辑部”在皇宫内,“编辑”在那时叫做进奏官,负责向地方各州通报朝廷的各种动态。

    早在宋代初年,进奏官是由各州派驻京城的,各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进奏官负责向皇帝进呈地方大员的奏章,又把皇帝的批复以及朝廷的各种动态定时编写成文,通过驿站送回地方,按官员级别发行传阅。

    这种文件被称作“进奏院朝报”,也称为“朝报”或“邸报”,这种报纸被一些新闻史学家称为现代报纸的古代祖先,而不承认唐朝那种不公开发行,不是印刷品的报纸。

    一直到后来,宋太宗觉得一百多个进奏官,分散在京城各处,实在不好管理,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在皇宫大内一侧为他们提供办公地点,称为“都进奏院”。

    进奏官们在皇宫内辛勤办公,定期编辑“朝报”,通过驿站邮寄发行。

    谁升了官,谁被罢免了,皇帝接见了谁,出席了什么庆典,下发了什么诏书,边疆军情如何,哪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