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要塞是1830年在布列斯特老城基础上开始构筑,初建时是临时工事,1833-1842年间改建为永久工事。
该要塞坐落于穆哈维茨河和布格河两河支流及渠道分割成的4个小岛上,由中央堡垒和捷列斯波尔要塞、沃伦要塞、科布林要塞等三个要塞组成,各个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围,要塞之间用桥梁连接。
护城河和河道的支流环绕在布雷斯特要塞周围,要塞内遍布机枪掩体、狙击阵地。
中心堡垒外侧,由坚固的大约两公里的兵营构成环型营垒,营垒墙壁有两米厚,内含大约五百个炮塔,可以为一万两千人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弹药物资。
营垒墙壁密布火炮发射口和步枪射击孔,在中心堡垒的中央耸立着著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该教堂从一八五六年开始修建,历时二十三年建造完毕,不但是中心堡垒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异常坚固的火力支撑点。
波兰战役中,这个古老的要塞曾经落入德军手中,后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定的边境线,德国将这座要塞移交给苏联。
根据对以往掌握的这座要塞的相关情报,和空军航拍获得的照片,隆美尔和他的参谋们制作了沙盘,经过详细的研究后,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六月二十二日,巴巴罗萨计划发起日。面对古老的布列斯特要塞,隆美尔率领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自要塞的南北两端一绕而过,直扑苏联腹地。
苏联守军并没有放弃要塞的防护而主动出击,而是很明智地选择龟缩在要塞内,利用要塞强大的防护能力,将要塞打造成堵在第二装甲集团军后勤通道上的钉子户。
拔掉这个钉子户的重任落到了第十二步兵军的头上。
为了对付要塞坚固厚实的工事,第十二军除了下辖的31、34和45三个步兵师,还得到两个150毫米榴弹炮营,六个210毫米榴弹炮营,两个突击炮营和两个105毫米加农炮营的支援。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第二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强渡布格河时,十二步兵军强大的炮兵火力尽情地向要塞内倾斜炮弹,各种口径的炮弹流星雨般落在要塞内,大地在震颤,从空中到地面,布列斯特要塞的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火焰与硝烟。
猛烈的炮击持续了五分钟后,炮弹的落点便依照计划,向前延伸100米。
伴随着连绵不绝的“雷鸣”,树林里,草丛中,河边的低洼地,第十二步兵军的步兵们矫捷的身影一跃而起,冲向布格河。
橡皮艇和冲锋舟被扔进河中,步兵们一跃跳上船,利用雾霭和硝烟的掩护,滑动船桨,幽灵般穿过河面,到达河对岸。
步兵们迅速跳下船,越过倾斜的河岸,冲入高高的草丛隐蔽起来,整个过程顺利的犹如一场军事演习。
战斗进行到中午,沿着草丛、花园,被炮弹轰到残破的大门,总之所有能够找到的道路,45步兵师135步兵团的三个营,分别自要塞的西方、西南方和正南方攻入要塞。
130步兵团的3营也利用要塞外的野地,自要塞南部迂回到要塞正东面进行夹击。
攻入要塞内部之后,130团和135团的士兵们大吃一惊,之前炼狱般的炮击中,他们认为要塞内的守军连同要塞一同灰烬,谁知爆发近距离交战后,他们才发现要塞的主体结构几乎完好无损,只是外部多出无数深浅不一的弹坑,就好像一个巨人被擦破点皮。
要塞内的守军反倒是被猛烈的炮击唤醒,匆忙结束美梦,拿起武器投入到惨烈的要塞保卫战中。
攻守双方很快纠缠到一起,为了避免误伤,要塞外德军的炮兵部队停止大规模炮击,两个突击炮营冲入城内,为步兵们提供火力支援。
7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将苏军外围阵地的火力点一一摧毁,瓦砾四溅,灰尘笼罩在战场上空。
要塞内的守军只有七个步兵营、一个侦察营、两个炮兵营和部分工兵和边防部队,总兵力大约一万人。而进攻方的45步兵师满编则有17000人,还不包括支援作战的炮兵部队。
利用数量和火力上的优势,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45步兵师已经切断中心堡垒和外围捷列斯波尔要塞、沃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