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一天,一个“打拳卖膏药”的江湖卖艺班子,来到了上山村。他们一行三人,在刘丽萍小卖部附近搭了一个台子,又从小卖部接了两盏电灯,定于入夜之后开始演出。
此时已经到了该准备晚饭的点了,但演出台子前早就围满了男女老少,一个个新奇地看着这个卖艺班子的一举一动。
逢年过节,善男信女都会请戏班子到石顶宫里搭台唱戏。凤来县地区盛行高甲戏,同时也是高甲戏的发源地之一,一出《陈三五娘》可谓是街知巷闻,是高甲戏的出众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南音、布袋木偶戏……而像这种跑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卖艺班子,主要流行于漳厦地区。这些卖艺班子,通常朝着一个方向一路行进,途中遇见村落就会停下来,摆台开锣、登台献艺。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些祖传的医治皮肤病、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的药物,而他们最大的目的自然是推销他们的药物,以挣得一些收入,用于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这是一个由一家三口组成的班子,同行的是一对中年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南方跑江湖卖艺的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班主身形魁梧、蓄着八字胡,显得很有跑江湖的风范。眼见人群越聚越多,他暗自欢喜的同时,也不忘劝告人群散去,该做饭的抓紧做饭,该喂鸡鸭的赶快喂鸡鸭——演出还没有开始呢,可不能耽误了家里的正事!
手上有活的人,当真就赶回去了,而且在左邻右舍之间奔走相告,说今晚有热闹看——这无形当中也为卖艺班子作了宣传。伴随着袅袅的炊烟,消息已经传遍了家家户户。演出台子前还有一群不肯回家的孩子,就算家里的大人过来寻了,他们也是无动于衷——对他们而言,看热闹可比吃饭重要多了。
班主从一口布袋子里量出一些大米,又提起一块猪肉,准备找附近人家“搭伙”。所谓“搭伙”,是南方跑江湖的人,解决一日三餐的方式。这些跑江湖的人行踪不定,走到有人烟的地方才会停下来,由于诸多不便,他们的一日三餐就成了问题。于是,他们就在村子里找一户乐于行善的人家,在这一户人家解决吃饭问题,并以米肉作为交换。
人们普遍都是善良朴素的,自然同情这些四处漂泊的人,也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权当是积德行善。
班主从路人口中打听到了叶金田家的位置——他并不认识叶金田,而是从别的卖艺班子口中得知了此人。
叶金田是上山村最乐于做这种善事的人。每当村里有卖艺班子到来,或者一些行脚贩卖山货补药的,他都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留宿。久而久之,也就名声在外了。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叶金田那个略懂风水的父亲,年轻的时候也跑过江湖,深知出门在外之苦。每到一处,他总能遇到一些心善的人家,受到这些人家一饭一宿的恩惠。因此,他在世时,曾特别向叶金田交代,但凡有跑江湖讨生活的人到来,家里一定要尽可能提供方便。
班主走进叶金田家里说明来意,叶金田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班主的请求。做好饭,叶金田甚至让老婆去帮班主看台子,好让班主一家先行吃饭。
吃完饭,这一家三口回到演出地点,才发现台子前早已是人山人海。上山村上一次有卖艺班子到来,还要追溯到十年前。这穷乡僻壤的,没有任何娱乐节目,人们除了白天劳动,就是晚上睡觉,生活就像是白水一般清淡。因此,一听说村里来了“打拳卖膏药”的卖艺班子,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早早就把饭菜煮熟了。吃完饭,闲人们把碗筷一搁、嘴巴一抹,就急冲冲赶过来占据有利地形。
一些爱看热闹的懒媳妇,不顾家里的碗筷,也不顾还没归圈的鸡鸭,更不顾家里的老人会生气,一把抱上小孩子,撒腿就往这里跑,生怕晚了就赶不上。
演出的地方,迅速成为猴孩子的天堂。不管是有读书的,还是没有读书的,村里的孩子倾巢而出,东边跑来、西边跑去,或者在人堆里像泥鳅一般钻来钻去。不一会儿,哭叫声传来了。哭叫的猴孩子,要么是被年纪大的给欺负了,要么就是想找大人要点零花钱,好去小卖部里买糖果寸枣,但大人们不给,索性就耍起了小孩子脾气。
经过爷爷的批准,叶章宏带着弟弟妹妹也准备去看热闹。出门之前,他先是跑到堂叔叶德明家,想叫上叶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