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世天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一章 特战队长的困扰(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呵呵!出枪速度真快,不愧是特战队长!”舒云鹏笑道:“怎么,想杀了我替你妹妹报仇”

    波函数坍缩属于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它历来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它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没有证据表明波函数坍缩是一种实在的物理过程,这只是人为引入的一种解释实验现象的手段:一个量子系统在测量之前处于各种状态的叠加态,只有进行测量才能显示出其中一种状态,其他的状态瞬间消失。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量子实验现象,这样的解释看似合理,但似乎又经不住推敲:最后坍缩的那一瞬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使它选择了其中一种状态呢

    “你怎么猜出来的”

    在1927年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狄拉克认为,波函数坍缩是自然随机选择的结果,而海森堡则认为它是观察者选择的结果。玻尔似乎同意狄拉克的观点,他在1931年曾说过:“我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统计方法,并谈论自然在一些可能性中间进行选择。”

    更惊人的想法来自于“计算机之父”——美籍匈牙利学者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32年,诺依曼出版了经典的量子力学教科书《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书中明确地给出了波函数坍缩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导致波函数坍缩的可能原因是观察者的意识。

    诺依曼认为,量子理论不仅适用于微观粒子,也适用于测量仪器。于是,测量仪器的波函数也同样需要“别人”来坍缩,而由于观察者所意识到的测量结果总是确定的这一事实,因此只有意识才能最终坍缩波函数而产生确定的结果。

    意识坍缩波函数类似于“我思故我在”,这一带点唯心主义的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还不断地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新的理论。

    伊丽莎白的手慢慢垂下了。

    1939 年,伦敦和鲍厄撰文介绍意识论,在他们看来,只有观察者才能够支配一种特有的内省本领,即观察者能够立即说明他自己的状态,而正是依靠这种内在的认识,观察者才能够产生一种确定的客观性,从而使叠加的波函数坍缩。
    维格纳于20 世纪60 年代再次发展意识论,他认为,有意识的生物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一定与无生命的测量装置不同。维格纳进一步建议,考虑到意识对波函数的特殊作用,量子力学中的线性薛定谔方程必须用非线性方程来代替。

    世界上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年幼的赵梦颖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妈妈这么讨厌她,邻居的一个阿姨说,因为你长得实在太丑了!

    近距离伽马暴可能灭绝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由此,两位天文学家声称,只有在大爆炸发生50亿年之后,只有在10%的星系当中,才有可能出现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

    宇宙或许比先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孤单。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声称,在可观测宇宙预计约1000亿个星系当中,仅有十分之一能够供养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称为伽马暴的恒星爆炸会经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两位科学家说,这些的爆炸还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无法演化出任何复杂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伽马暴有没有可能近距离击中地球。这种现象是1967年被设计用来监测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发现的,目前大约每天能够检测到一例。伽马暴可以分为两类。短伽马暴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两秒钟;它们很可能是两颗中子星或者黑洞合二为一的时候发生的。长伽马暴可以持续数十秒钟,是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后坍缩爆炸时发生的。长伽马暴比短伽马暴更罕见,但释放的能量要高大约100倍。长伽马暴在短时间内发出的伽马射线,可以比全宇宙都要明亮。

    持续数秒的高能辐射本身,并不会消灭附近一颗行星上的生命。相反,如果伽马暴距离足够近,它产生的伽马射线就有可能触发一连串化学反应,摧毁这颗行星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了这把保护伞,这颗行星的“太阳”发出的致命紫外线就将直射行星地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足以导致一场大灭绝。

    这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在即将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