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辽,实际上统治地位非常强盛,号称中亚霸主国。
但在金国人眼里,这个政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朝,在南宋眼中,则只是一个听得到却摸不着的西辽。
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并在叶迷立称帝,史称西辽。
辽朝统治的基本方针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而它的统治体制也就同时具有“行国”和“城国”的基本属性。
耶律大石年轻时候同时接受两种不同风格的教育。一种是传统契丹人武力立国的骑射与军事训练,另一种则是占据辽东与幽州后不可避免的汉化影响。
这是一个看似面积很大,人口稀疏,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正象宋人所说,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耶律大石,靠着自己的王室身份、政治威望和官职,成为了这块叫可郭城的小地皮主人。
这里不仅是辽国控制西部贸易路线与草原地区的中心,也是一个毗邻盟国西夏并有草原和沙漠地带保护的优秀要塞。
耶律大石在此统领大批来自草原地区的蒙古骑兵,并在韬光养晦中坐视真正的辽国中央军被歼灭,等到了北宋灭亡。
虽然他没有得到什么巨大收益,却打通与大食(波斯)等遥远国度的来往。
西部一个国家叫“东喀喇汗国”,统治一片混乱,向耶律大石这个小地坡城市求助联合,彼此受益,这个耶律大石带领手下的契丹、汉族及蒙古骑兵,打败葛逻禄人和回鹘人,扩展地盘大七河流域。
在不断扩充下,又把“东喀喇汗国”打败臣服,西辽正式成立。
当某个强权因为过于折腾而力量衰退,各方的地方分中心势力会毫不犹豫的找到他们觉得可以托付的新强权。耶律大石西征路上首先遇到的东喀喇王朝不过是这种政治格局的东方简化版,更为广阔的权力交锋场远在天山山脉以西。
当耶律大石选择继续西进的同时,中亚东北部的“西喀喇王朝”已经成为了塞尔柱突厥人的附庸。
“西喀喇王朝”,可不是一个小国,曾经地域从地中海横跨至锡尔河以北的庞大帝国。
只是这时候已经陷入衰退,政权进入重新洗牌,麾下的各方诸侯不仅难以号令,还需要在南方对付控制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加兹尼王朝。
塞尔柱突厥人还处于一种强盛期,这时候两个国家联合,就是要对付气势逼人的耶律大石的进攻,结果十万大军被打败,塞尔柱这个国家也败了,依赖耶律大石的西辽政权。
塞尔柱作为一个强权的历史就此结束,中亚地区的西喀喇人和地头蛇花剌子模都选择了耶律大石的喀喇契丹作为自己的宗主。
汉化程度已深的契丹人与部分汉族人一起成为了过去辽国南北两院制度下,更为偏向农耕风格的南枢密院。
首都虎思翰耳朵及周边直属领地是他们的核心区域。
外围的葛逻禄人和回鹘人则更像是过去偏向游牧生活方式的北枢密院。
至于更加外围的四方诸侯,则必须按照中亚特色,给予充分的自主权,除了缴纳贡赋和提供军队之外,西辽其实很难管到他们什么。
这话怎么讲呢,就是平常说的,野心挺大,想一口吃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