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本港风情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608、快刀与乱麻(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随着要约期的结束,动荡两个月的香江交易市场终于恢复了平静。

    但港媒却又集体抓狂,联手掀起一轮新的舆论飓风。

    作为香江商业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资本对决,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全城市民的目光,即使新界偏远地区的农夫也会在茶余饭后谈论陈维云一二,商界同行就更加全神贯注事态的走向了。

    既然百姓乐意观看,媒体自然全方位深度追踪报道。

    不过大多数人对收购过程毫不关心,他们只想知道结果是什么样

    历年以来,只要香江出现华资与英资的pk,总会引发市民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心理,几年前包玉港收购九龙仓,李嘉成收购港灯,都是这样,市民们恨不得抡着袖子去帮忙,只要你能搞赢,我们就支持,殖民地的百姓偶尔会有这种敏感特质。

    可惜九龙仓与港灯大战,无不耗时了一两年之久,拖拖拉拉直至把大伙儿的耐性都已经耗尽,时刻揪心着会不会失败,才最终取得惊喜的胜利,公众得知消息后总会松上一口气,总算赢了。

    但梦工厂收购怡和却完全不一样,市民对陈维云的信心远超包玉港与李嘉成。

    “陈生玩他们,就如同玩马子!”

    这话听上去很糙,却代表港人的心声,他们觉得陈维云不可能失败,而且会势如破竹赢得战局。

    “果不其然吧,两个月搞定!怡和又怎样面对陈生,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想不吹捧都不行,陈生就是这么叼,甚至导致香江的小商贩们撤掉了财神像,把陈维云给供在了香案上,好沾一粘财气。

    当然全城最高兴的莫过于梦工厂的员工们,上到管理层的高管,下到基层的小职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拿到一份老板的特别奖励红包,最低也有1888块,大家都认为这是老板收购怡和成功后心情大爽,所以额外派了奖金,其实呢这笔奖是陈维云替他儿子发的。

    老板已经有了继承人,员工们都不知道而已。

    热热闹闹好一阵子,即使春节过后,梦工厂针对怡和的收购战仍旧被这座城市的人们不断提起。

    而影响并不局限在香江,全球媒体都在关注这次交易。

    “鲸吞鱼还是蛇吞象”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财经编辑们提出一个他们自己也回答不了的疑问,

    “假如按照市值来比较,怡和系四间上市公司与梦工厂旗鼓相当,但是从发展历史、业务规模、企业传承、品牌建设,进行广泛对比的话,怡和较之梦工厂,绝对是一个庞然大物,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场收购都存在史诗级的难度,可梦工厂如同一把无坚不摧的快刀,雷霆一击便已决出胜负,轻松摘得胜利果实。

    本报特邀多位金融界的专家人士,试图分析梦工厂取胜的根源,他们统一口径提到了梦工厂创始人陈维云先生,他的个人魅力竟然占据了胜利因素的一半。

    专家们进行了逆向推导,假如没有股灾,怡和不会陷入被狙击的危局,假如陈维云先生不在股灾前宣布大规模融资,他没有收购的先决条件,再假如陈维云先生察觉不到股灾,梦工厂股票不会具备那么强劲的吸引力,这一切都建立在陈维云先生近乎神迹一样的商场预知能力上。”

    自去年年底陈维云发起针对怡和的收购,世界媒体都在跟进报道,尤其是那些著名财富杂志,密集刊登陈维云的封面。

    1987年美国《财富》最后一期的封面人物就是陈维云,他们给陈维云攥写了这样一句短评:

    “他能摸准世界经济局势的脉搏,这是无所不能的天赋!”

    《福布斯》关注财富本身,1988年1月26号梦工厂的收购要约圆满结束,他们发行新期时评价陈维云说:

    “我们显然低估了他成为世界首富的速度,他用四年半在远东建立一个商业帝国,他创造财富的能力比高科领域的时代骄子们更强大,也请不要怀疑一件事,他绝非热衷传统行业的老顽固。

    看一看他的年纪吧,今年他才会度过三十岁的生日,早于两年前他已经创建数字领域,没错,就是那间研发出photoshop、hotmail、oa程序的软件公司,他并不立足于引领科技潮流,却在实用性上遥遥领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