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王公贵族共同商议,在皇室之中另择贤明之君。
懿旨一下,
等于正式吹响了争夺皇位的号角。
当天就有十几位大臣上奏,推举魏王乾泰继位,言辞灼灼,说什么魏王不仅有先帝遗风,更是驻守西境有功云云。
总之,是把魏王夸到天上去了。
当然也有推举燕王乾佑的,说辞大抵类似;而推举秦王乾元者却是寥寥无几,让局外之人大跌眼镜。
接下来三天,上奏的大臣是越来越多,在京五品以上、有单独上奏权限的官吏,除了少数几位大员,基本都参与进来了。
奏章堆积如山。
到了第五天,不仅是京官,就连地方郡守、军中大将,都开始或明或暗地表明态度。
这其中八成以上都是推举魏王的,很是形成了一股席卷天下的澎湃气势,不仅让人想起当年推立太子时的盛况。
到了五月初五,也就是新帝遇刺的一周之后,就连燕王乾佑都扛不住扑面而来的压力,主动宣布退出争夺序列。
让人不得不叹服魏王手段。
在此期间,朝野上下是热闹非凡,白天在衙门议论,晚上赴各种宴会,交流各自八卦,临了还要写折子继续替魏王造势,忙的是不亦乐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王府至始至终都是一片静默,秦王本人更是从未离开过王府,更没看到接见过什么人。
有人说,秦王是因着支持他的人太少,跟预期相差甚大,羞于见人。
也有少数人猜测,秦王是躲在府里憋大招,秦王毕竟威名在外,不像是那么容易轻易认输之人。
不管怎么说,
在秦王这位“帝国战神”表态之前,谁也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