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郑忽终于带领大军抵达新郑近城外,负责迎接郑忽的依旧是祭仲。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可郑忽却没有了熟悉的心境!
领着泄驾、辛丑和邓方与祭仲相互见了礼并作了介绍。
郑忽笑道:“再次劳烦上大夫出城迎接,小子真是受之有愧,谨谢之!”
其他人也跟着郑忽再次行礼道“谨谢之!”
祭仲回礼,“世子有大功于国,由我出城相迎本是应当,不敢当世子之谢!”
郑忽闻言,不再多说,对祭仲道了声请,祭仲亦回了声请。
于是,在祭仲的引领下,郑忽走到郑庄公专门为他准备的车架前。
仿佛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郑忽擦亮眼睛,仔细的瞅了又瞅,待确定之后,心中一阵惊讶。
能不惊讶吗,眼前的这辆车是他老爹郑庄公在出席两国诸侯会盟或者是在国内举行重大的礼仪、祭祀活动时的座驾。
郑忽记得,他上次自齐伐戎归来,他老爹也只是象征性的将他平常乘坐的车架派过来迎接自己。
这不仅是一种殊荣了,更是对他功劳和地位的肯定。
祭仲似乎看出了郑忽的心中的惊讶,笑道:“世子无需惊讶,这确是君上为世子准备的,请先登车,勿要让君上久候!”
郑忽低声应诺,之后,便不再迟疑,率先登车。
祭仲紧随其后,正在疑惑御哪去了,只见祭仲执起马缰绳,亲自为郑忽驾车。
如果是方才是惊讶的话,那么现在郑忽心中更多的是疑惑了!
按说他这次的拓土之功虽然不算小,但是也绝对大不到能让一国正卿亲自为他驾车。
“这不符合常理啊,难道自家那三个弟弟的势力已经被完全清洗,自己的地位已经彻底稳固,自家老爹想要提早定下这主从关系”
郑忽确实猜的是八九不离十,郑庄公让祭仲亲自为他驾车的目的,就是想向所有的郑国官吏和国人宣布,国君已经没有摇摆的念头,世子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
人臣对待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上或许还存在投机的念头,但是国人却并无此念。
在此时,一般而言,能让国人普遍感到高兴的事情有三件。
第一件就是所谓的有年,即粮食获得大丰收,这可以让国人稍微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第二件则是国家对外战争取得胜利,这意味着自家参军的子侄兄弟有很大的可能活着回来。
第三件自然就是国家有后,这代表着国家的社稷祭祀不会断绝,国人的生活有了盼头,即便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的克服。
所以来说,国家有后这件事更类似于一根定海神针。
它能够极大的稳住国人的心。
就像当初共叔段之乱前期,公子吕对郑庄公说的那样。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欲予之,臣请事之,若弗予,臣请诛之,无生民心!”
《韩非子》也有“威不贰错,制不共门……一家二主,子无适从”之句。
一个国家不容许有两个国君发号施令,同样地,也不容许有两个继承人。
先前,郑庄公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摇摆不定,的确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安。
不要以为国人对宫廷内闱中的事情毫不知情。
此时并不是后世封建社会,皇帝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时代。
国君与国人之间虽然地位相差甚远,但是距离却是非常近。
其中的原因在于,当今身负天命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孔子《春秋》中所说的天王——周天子。
其他的诸侯国国君并没有天命加身。
没有天命的加持就意味着国君是人而非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然比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要近。
这是毋庸置疑的。
加之国人祖辈也曾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所以,他们对国君有敬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