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6章 交州(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击败了这只杂七杂八的外来武装之后,周淮安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原本聚集在大罗城下的土军、团练联军已经崩溃四散了;作为其中的一路溃兵在沿途抢劫下来之后,就把主意给打到了聚集了大量商旅和财货的交州港身上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当地的土蛮和山夷也跳出来凑热闹,开始在地方作乱了。土族当中已经归化而受羁縻者为土蛮(熟户),而不受王化而远遁山中则为山夷(生户)。这也意味着各州实力严重受损的地方土团已经威慑和压制不了他们,而让原本仅限于交州境内的动乱开始扩散到各地了。

    如今的安南都护府辖13州,39县,又32个羁縻州(部落聚居地),其中以交趾郡(交州)为驻地。

    作为安南都护府的第一大州兼治地,交州下辖大小八县;境内常年在册户口有两万四千户,约九万九千六百口;不过因为荫包户、寄名户等隐匿人口的缘故,再加上那些未成年人口和奴婢也不算是户口,而形形色色的治下土族人口也不计算在内,所以实际的数量恐怕还会在翻上两三番的。

    在境内常设有一(交趾)经略军八千七百员,此外还有新设不久的静海军节度使的行营兵若干,构成基本的正规武装;不过自从岭东沦陷而道路断绝之后,其中大多自行逃散北归或是北上投奔了义军,地方上主要就靠那些数额不定的土军、团练、乡兵之流在维持着局面。

    此外还有一些内附、归化土族部落组成的蕃军,又分为在蕃与人附。所谓在蕃者由汉官押领,为羁縻州府;人附者安置于军镇城旁,为轻税州府。大多数保持原有部落组织,战时大量征发丁壮随军参战,不给军饷鞍马兵器,朝廷仅负担其战时口粮及军饷的仆从军。

    所以在史上的记录当中,唐朝在边境所设立的军镇,才能动辄轻松拉出数倍于基本军额的人马,来进行大规模的攻伐战役。如今就算是在正规军额严重流失之后,依旧可以维持住地方的局势。但是突然出现在交州的曾袞所引发的这场变乱,却是打破了最后维持的这一点脆弱的平衡。

    然而好消息是,在各家一片溃亡和实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自己带来的这支人马就成了地方上唯一可以依仗,弥足珍贵而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了。至少在曲氏为首的带路党活动和号召之下,有许多外地逃难过来的大姓富户,都表示出了相当程度上支持和踊跃配合的态度了。

    当然了,主要还是指望周淮安麾下的义军在进军之余,顺便在沿途行那“举手之劳”的功夫,收复他们已经沦陷于暴乱的家园。为此不但在短时内筹钱筹粮,拿了八千石稻米和三千段绢布出来,还自备武装出人组成了一支两百人的小部队愿为前导。

    于是,在短暂的休整和肃正了一天时间之后,周淮安就得重新带领人马行军在前往交州城的道路上。同行的还有就地招募来的夫役两千人,以及征用的车船牲口若干。因为在接下来通行的地区会有许多的河流水系,所以在沿江溯流而上的时候,大可以借助水运来输送军资辎重。

    毕竟这里就是红河平原的中部,后世的交趾政权最大粮食产地和农业灌溉区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因此从海边开始,就随处可以见到各种水网密布之间,连绵不绝的水田和村邑。无所不在的沟渠河网和星罗棋布的鱼塘、沉浮的成群水牛,所构成的田园牧歌景致,甚至让人想起了秀丽精巧的江南风光。

    不过这些农田和水利设施,大多数都是历代来自中原和南方的移民及其后代,所陆陆续续开拓和发展出来的;他们的到来同样也大量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态。

    至于当地原生的土族,长期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式撒完种子就基本不管后续,依靠土地本身的肥沃程度依旧可以有所收获的原始农业生产当中;或者干脆就是依靠亚热带相对丰富的山林资源,像野生猴子一样靠采摘吃饱了就露天席地而睡。

    直到他们所生活的聚落,相继被汉地的移民所攻破和征服之后,才通过迁徙、杂居和通婚的方式,被纳入到相对先进的文明体系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当中。

    这里也是后世东南亚地区被称为粮仓的最大稻米产地

    之一。根据后世的数据,在这片天然的冲击大平原上,光是在江南诸道被称为上等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