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潜在合作者的陌生感,是荷兰人放弃努力的主要原因。
直接向荷兰人寄信表达合作诚意的,是清廷在福建的主政者,两位在关外便已降清的汉八旗官员,靖南王耿继茂、闽浙总督李率泰。
即使不考虑他们,已经成为鞑靼人一员的身份,仅仅是来自天朝北方的地缘背景,已使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取信于荷兰人了。
此前在与我朝的交往过程中,西方诸国已经深刻感受到,相比那些身处帝国北方的官员。
出身于东南沿海的本地官员,在处理对外合作的问题上,要务实灵活的多。
从清廷角度,无论是与西洋诸国进行外交往来。
还是以战争方式打击明郑,最好的办法都是启用熟悉东南沿海地缘环境的本土官员。
20多年后,源出明郑的s琅,成为清军攻陷大员的主帅,就是最好的例证。
以这次与荷兰人的合作来说,建奴最好的代表,其实应该是已经降清的郑z龙。
毕竟早在荷兰人登陆大员之前,这位郑氏海上帝国的建立者。
便凭借他的语言和组织天赋,与荷兰人建立良好关系了。
除了彼此间的熟悉度以外,另一个让荷兰人,能够相信郑z龙的原因。
是郑c功向荷兰人索取大员的理由,在于这是其父亲先一步开拓的土地。
在郑c功看来,大员只是郑z龙暂借给荷兰人使用的。
而荷兰人则认为,他们当日与郑z龙签订的合作条约中,并没有此类意思表达。
假定郑芝龙代表清廷出面谈判,以承认荷兰对大员主权。
为前提谋求合作的话,那么精于计算的荷兰人,是有很大可能相信对方合作诚意的。
然而虽然天朝d南沿海地区,当时已几乎已经尽数清军所有,但以郑c功为核心的反抗力量,仍然活跃于d南沿海。
此前的历次战争中,出现过多次战败投降清军,其后又复叛的案例。
甚至连s琅这位最后的平t者,亦是两度反复。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和归附者之间,需要时间来建立互信关系。
至于郑z龙本人,在1661年11月24日,清朝福j当局的信使出发后不久,便被失去耐心的清廷诛杀。
而此时的荷兰人,甚至还在激烈讨论要不要寄希望于这一联盟。
清廷在明郑与荷兰人开战半年之久,才向荷兰人发出建立联盟的信号。
实际也证明了来自天朝d北地区的征服者,对与这些跨海而来的西洋人打交道,同样充满着疑虑。
与其说郑z龙的死,是因为清廷没有意识到,他有可能在争取外援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倒不如说对海洋感到陌生的满洲人,更希望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这种认知下,郑z龙的z治作用,就只剩下招降他那位忠于前朝的继承者了。
一旦意识到,郑c功无法被说服的话,那么郑z龙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彼此间缺乏信任的基础,使得潜在的荷清联盟,刚刚有点征兆便胎死腹中。
至此,荷属大员在战略上的失败,已是无可逆转了。
在对抗明郑大军的过程中,荷兰人的表现其实并不算差。
除了凭借火炮和城堡固守以外,荷兰人甚至还多次主动出城攻击,以争夺北线尾岛等战略要点。
只是在对手的数量优势面前,这些军事行动无一例外的,都遭遇了重大失败。
在整个相持过程中,情报工作显得即重要又不重要。
说重要,是因为双方都想知道,对手是否比自己更先到达崩溃的边缘。
说不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比较意志力的过程中,彼此都不缺乏对手阵营的俘虏和叛逃者。
荷兰人的顽强抵抗,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一场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