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移民全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8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四)(第1/1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鹿耳门水道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选择,至少证明了两点:

    一是这条水道在涨潮时已具备通行大船的条件;

    二是足以让大船通行的潮水,并不是什么多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奇事,而是在短时间内,会出现的周期性常态。

    要想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就得先来看看潮水是如何产生的,又有着什么样的规律。

    受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影响,地球上大多数海岸线,一天都会感受到两次的海水水位的变化,俗称“半日潮”。

    所谓“昼涨称潮,夜涨称汐”,潮、汐两种现象本质,都是指海水的涨落现象。

    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出现在白天,一个出现在晚上。

    以大员西海岸的情况来看,y林县及其以北地区,属于正规半日潮。

    j义、t南,g雄地区最北端,则为“不正规半日潮”,指的是两次涨、落潮的时间、高度不相同。

    g雄大部,冈s区以南及p东县海岸线,则属于“不规则全日潮”。

    指大部分日子为全日潮,少数日子为半日潮。

    现在大家就知道了,无论是郑c功、s琅还是s世骠,都会在抵达大员当天,看到水道变深、变宽。

    现在的问题,只在于潮水上涨的高度,是否能够达到通航条件。

    这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潮差;二是船只的吃水。

    就潮差的情况来说,大员西海岸的情况同样不尽相同,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

    中部如t中港可达4.4米;南北端如g雄、t北就只有0.5米上下。

    至于t南的话,约在2.6米左右。

    明郑船队的大型主力战舰,吃水亦在2.6米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鹿耳门水道在低潮时,显露沙洲的话,涨潮时仍是无法法供大船出入的。

    悲剧的是,鹿耳门水道在当时正是这种情况。

    其在低潮期时,并不能显露出航道。

    即使在涨潮之时,也仅能通行小舟。

    这也是为什么,荷兰人一直没有在鹿耳门附近设防。

    对于在大员内海,驻守有大型军舰的荷兰人来说,敌人如果选择用小船接驳进入内海,无异于以身饲虎。

    然而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人类虽然有改造自然力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自然力面前,还是显得十分渺小”。

    荷兰人算漏的一点在于,在大员水道逐渐淤塞之时,海洋力量在鹿耳门水道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却呈现出了相反的作用力。

    简单点说,鹿耳门水道在潮汐和岁月的磨砺下,不知不觉的已经具备了通行条件。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人类来说,沙洲之间的接口是通行的水道。

    而对于塑造这一切的海洋来说,它们只是为自己预留的潮汐通道。

    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沙洲的形态和位置关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旦某条水道被堵塞了,潮汐势必会另寻出入口。

    将鹿耳门水道的变迁情况,放置在更长的历史时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自然力量,在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郑c功入t后不久,尤其进入清朝统治时期后,变得越来越通畅的鹿耳门水道。

    逐渐取代淤塞严重的大员水道,成为了进入台江内海的主通道。

    这一变化,甚至使得原来鹿耳门水道之南的“北线尾岛”,更名为“鹿耳门岛”。

    水道之北的岛屿,则变身成为新的“北线尾”。

    沧海桑田的是,曾经繁忙无比的鹿耳门水道,到了19世纪初同样淤塞至不堪大用。

    已经更名为“安平”的大员水道,重又成为了t南最重要的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