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空间。
蔗糖贸易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弥补了荷兰人因香料贸易衰退所造成的损失。然而一如香料贸易一样,荷兰人控制下蔗糖贸易也终会有衰退的一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市场的饱和。就欧洲市场而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培育,蔗糖消费在18世纪中增速开始放缓。与此同时,蔗糖供应端的竞争却愈发的激列。
在亚洲方向,中国人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链产生了重大影响。郑成功在台湾的登陆,使得荷兰人丧失了在东方最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也正是从那时起,以巴达维亚为核心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才成为了荷兰人重点开发的甘蔗种植区。基于中国人在甘蔗种植及蔗糖提炼方面的技术优势,荷兰人一直希望招募到足够多的华人,来帮助他们在爪哇重建蔗糖供应基地。
17世纪80年代,清王朝在解决台湾问题后的开放海禁措施,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外“淘金”热,让让爪哇的制糖业迎来真正的高峰。据统计,18世纪初在巴达维亚的华人中,有85%都是服务于甘蔗种植园或者制糖厂。这种对单一经济的依赖,也让当地华人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荷兰人失去了对蔗糖贸易的主导权,这些华人何去何从将成为大问题。
需要提一下的是,虽然台湾问题的解决,间接帮助荷兰人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却也同时让荷兰人失去了日本市场。因为此后地理相近的中国蔗糖,重新占领了日本市场。为了弥补亚洲市场的损失,荷兰人瞄准了与爪哇地理相近的印度市场进行深度开发。今天印度人是如此的爱好甜食,说起来荷兰人也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事实上,欧洲才是爪哇白糖深耕的主要方向。受益于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当时的消费水平要高于世界其它地区。在市场出现饱和之前,荷兰人的东西方蔗糖贸易也迎来了它的巅峰。然而不要忘记的是,从地理位置来看,只需横跨大西洋就能运抵欧洲的美洲蔗糖,才更据优势。随着巴西制糖业的复苏,欧洲市场开始面临西印度蔗糖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一直觊蔗糖利润的英国人,也将自己控制下的加勒比地区,打造成了甘蔗种植基地,并持续扩张产能。
在供给和消费两个终端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荷兰人的蔗糖贸易在18世纪30年代末,开始迅速走向衰弱,大量种植园主破产,逼迫荷兰人开始考虑,如何处置中国人的问题。荷兰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将这些华人分散移往其它荷兰殖民地,进行新的开发工作。
从商业角度来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似乎并无不妥。然而从自身的文化属性来说,中国农民几乎与荷兰商人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对于商人来说,因为经济结构调整而进行资源的调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对于小农经济思维中国人来说,对熟悉环境的耐受性要强烈的多。上百年的磨合,已经让巴达维亚沉淀出了成熟的华人社区,华人并不愿意因为短期的经济困难,就再次背井离乡。去接受未知前途的命运安排。
公元1740年,在两种文明、两种理念的碰撞之下。爪哇华人社群与荷兰人之间的矛盾变得难以调和。试图反对迁徙的华人群体,与持强硬态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上万巴达维亚华人,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而遭到屠杀。由于事发地有一条叫“红溪”的河水,这一屠杀事件也被称之为“红溪惨案”。
在这里解读“蔗糖贸易”和“红溪惨案”的大背景,并非单纯的让大家缅怀历史。更多在于让大家明白,被动卷入全球贸易链中的海外华人社群,其实很难决定自己命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上层建筑又可保护自己的利益。然而纯粹追逐利益的荷兰人,并没有让华人社群帮助其统治殖民地想法。将华人单纯视作贸易链中一环的做法,使得荷兰人会在有尾大不掉感时,毫不犹豫的用强硬手段解除威胁。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海外华人群体,都没有看到过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呢情况也并非如此。下一节,一个颇有些小清新味道的名字“兰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拔开笼罩在它身上迷雾,也将成为我们接下来的任务。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殖民帝国的形成也是如此。今天大家印象中的西方殖民版图,大多是19世纪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