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毅愤然离去,卢象升慢慢的把脸又转过来了,心中不尽感慨:好一个血性男儿!
要在那几年,本督肯定要重重提提携于他,使他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天朝正需要这样的忠臣良将。可是现在……
卢象升像失去了一个宝贝一样摇了摇头,一想起高起潜,杨嗣昌还有东厂之事,卢象升觉得自己已经是日暮西山了。
这时外面的亲兵进来报告:“林毅走了,还拉走了他的卫队,还有那一千多名关宁铁骑,也都人心惶惶的。”
“本督知道了。”卢象升很是欣慰。
亲兵不解,林毅以小反上,冲撞了大人,还拉走了兵马,这就是哗变,这就是造反,大人为何不怒反喜
“大人太过仁慈了,林毅以下反上,惑乱军心,论罪当斩,应该把他追回来治罪才是。”
卢象升一摆手,“由他去吧,传本督的命令,军中将士凡是愿意追随者,不得拦阻。”
亲兵更加不解了,但哪敢抗命,赶紧传令下去……
卢象升的兵马总监军高起潜,假借朝廷的名义,以守卫京畿重地为名,把卢象升的一大部分兵力分了出去,与卢象升离心离德,处处掣肘。
在卢象升的人马跟鞑子激战的时候,高起潜督师山西大同,密云,宣府等地几万兵马,远远的躲在定县,唐县一带,坐山观虎斗。
不但如此他们还克扣前线将士的粮饷等军需给养。
高起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卢象升知难而退,最后来求他,让朝廷和鞑子坐到谈判桌上来解决问题。
但是遇到一个卢象升软硬不吃,根本不尿他这一壶。山西,密云,大同,宣府等地的兵马调不动,没有关系,只要有大名府和真定府的军队就足够了。
军需粮饷接济不上,卢象升想办法自己筹粮,并减省节约,尽量压缩军中开支,一句话,卢象升排除万难,一定要坚持跟鞑子打。
在这种情况下,高起潜只有乐哈哈的在旁边看着,绝不参战,那意思是你愿意打就打去,这一仗,我看你怎么打如果打不赢,你自己就老实了!
而且,这个大太监还时不时的蹦出来,大白脸一绷,打着官腔,指手画脚,对卢象升施加压力。
面对鞑子的10万虎狼之师,卢象升能调动的总共只有1万多人,原本想着卢象升肯定要吃败仗,没想到每次他都能够柳暗花明,逢凶化吉。
高起潜为此郁闷不已,赶紧抽时间跑到了遵化,再一次给卢象升施加压力,希望能成为压死卢象升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遵化之战结束以后,数万鞑子经遵化,迁西,顺义,昌平,最后由喜峰口,退到了关外。
遵化城岿然不动,卢象升再一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高起潜有些坐卧不宁了,按说卢象升打了胜仗,作为总监军,他应该高兴才对。最起码他能够从这一份战功中分到一杯羹,但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忧心忡忡。
因为这一战,他和杨嗣昌一样,都是主张跟议和的。他也看出来了,崇祯皇帝也有议和之心,但是卢象升却打胜了一仗,那样崇祯皇帝绝对不会再提议和二字了,说不定他们还会在崇祯面前失宠,这位主子太多疑,而且脾气很大,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一天老虎一反性就把他给吃了。
高起潜思前想后,赶紧与杨嗣昌联系上了,并且融通了提督东厂的曹化淳。提督东厂的曹公公,早在等待这个时机了,一看卢象升仗打完了,鞑子走了,该他出手了。
然后高起潜以总监军的身份向皇上上了一道折子,向崇祯道喜,说在他和卢象升的运筹之下,数万军将浴血奋战,这一仗总算打胜了,这全都仰仗皇爷的齐天洪福。
折子的最后还不忘奏卢象升一本,说他调度不当,舍京畿重地远图遵化,某兵不忠,怀有异志。
这道折子飞到了崇祯的龙书案上,曹公公又在旁边添枝加叶,说派到卢象升身边的厂卫根本不是死于沙场,而是被卢象升手下的军将所害,林毅是最大嫌疑,他们连厂卫的人都敢杀,卢象升的天雄军恐怕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立即召命杨嗣昌巡抚遵化,永平和山海关三地,让高起潜带着厂卫到遵化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