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品仵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全境平定(第1/6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汴都城,翰林院。

    举世瞩目的恩科开考!

    此番科考可谓匆忙,明眼人一看就猜出了圣意——分科取士应是新策,报考的时日仅有半个月,圣上显然只想以汴州学子为试,观新策之效,查漏补缺,去虚存实,以定日后推行之策。

    但即便如此,圣上不拘门第,亲选人才,也足以令学子们挤破国子监的大门。

    上元节次日,朝廷贴出诏书之后,寒门学子纷寄家书,都城百姓遍告亲邻,皇城热闹了半个月,直至春日宴前一天傍晚,城门关上的前一刻,还有刚刚从家乡赶来的学子奔进国子监中报名。

    所谓科,即经史论策,农工水利,医算刑律等科。

    所谓科考,即分科考试,经史论策为必考之科,农工水利、医算刑律为选考之科,如若考生自认为在选考科目上有专才,可报国子监加试,试题由仓、户、刑、士诸曹及御医院点选,取士时会择优录用。

    经史论策先考,为期三日,其中时策一题由当今圣上钦点。

    开考当天,翰林台前,千余学子跪闻圣训,平身时有人偷偷瞄了眼翰林台,隐约瞥见了一幅明黄的衣袂。

    吉时一到,翰林院中文钟长鸣,千余学子进入考房,等待开试。

    试卷发下的一刻,无一学子翻看经史题,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翻出了时策的卷子,一看之下,无人不喜!

    ——圣上钦点之题,考的竟是赈灾之策!

    去年八月,淮州大灾,学子们聚在临江茶楼里,辩论最多的莫过于赈灾之策。那时,圣上化名白卿,时常微服至茶楼与学子们畅论赈灾之策,凡桑田水利、仓储之法乃至吏治积弊,皆有议及。那时,不少学子慕名而来,恭闻畅论,好不痛快!不料好景不长,白卿遇刺,身份大白,圣驾就再未到过茶楼。

    眼下淮州的水灾虽然已退,但听说淮阳城中仍有灾民三万亟待安置,显然是圣上急于求一赈灾安民的良策,故出此题。

    此题对于当初与圣上畅论过赈灾之策的学子而言着实易答,有人至今还记得一些才子当时的高论,于是欣喜作答,落笔飞快。

    唯有个别学子看着试题,久未动笔——此题看似是圣上眷顾寒门学子,可实际上并不易答。当初圣上与学子们畅论赈灾之策时,正值灾情迅猛之时,倘若学子们所提之策于赈灾有助,圣上何不采纳朝廷何不施行淮州至今未将灾民安置妥当,足以说明当初无一务实之策,学子们之策皆难解赈灾之需。

    今日答题,倘若仍是高谈阔论,只怕会白白浪费良机。

    于是,几个学子静坐沉思,桌上的墨研了又干,笔提了又放,整整一日未答一字,不知不觉间,晚霞压城,天已傍晚了。

    傍晚时分,岭南刺史府。

    别驾、长史等官吏哆哆嗦嗦地跪在州衙外恭迎凤驾,暮青未宣平身,径自迈进州衙,直登公堂!

    神甲卫随驾而入,披风猎猎,翻如黑云。

    暮青到了上首坐定,抬眼望出公衙,未宣任何州吏,只宣了降将陈飞。

    陈飞披头散发地跪到堂下,不见驾,不抬头,也不吭声。

    暮青开口便问道:“你想求死”

    陈飞依旧不肯抬头,声音沉若死水,“望娘娘成全。”

    暮青未置可否,只是问道:“你为保仓粮而开城投降,可见你心怀百姓,乃一代良将。而今朝廷收复滇州城,岭南后方溃不成军,不日就将权归朝廷,你可担心朝廷日后会治理不好岭南”

    “败军之将,连故主的城池都守不住,有何资格担心社稷”

    “败军之将那你可知败在何处”暮青问。

    陈飞没有吭声,仿佛已万念俱灰,只待一死。

    暮青也不恼,自顾自地问道:“你盘查过那些送回来的俘虏,但只盘查过三天,是吗”

    这话不疾不徐的,陈飞却忽然显出了几分僵态。

    朝廷军不打不杀的就把俘虏给放了回来,此事反常,他以为有诈,于是严加盘问过那些回来的将士,问他们被俘之后可有遭过刑讯、可有卖过军机、被关押在何处、朝廷军营是何布防等等,结果无一人身上有虐打之痕,他只能推断皇后此举用意有二——其一是使他生疑,干扰他身为主将的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