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大事了。”
“陛下此言差矣,岑将军驻守边疆三年有余,击退胡人四百余里,早已成为百姓与士兵心目中的战神,若是坐实了战神叛国谋反的罪名,岂不是乱了军心、散了民心?民乃立国之根本;军乃存国之要素,微臣此举虽有私情,但更多的是为了国之安定,民之安宁,是故臣之所为所谓国家大事。”
“笑话!”皇帝猛地拍了一下御案,踱步走了下来:“我陈国难道没有岑远就不成气候了?”
“陛下,微臣绝无此意。”
“那你又有何意?”
“微臣定当竭尽所能还岑远一个清白!”
“你想要亲自调查?”皇帝的语气似笑非笑,“朕不是不可以给你这个机会,不过段爱卿可否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
“还请陛下明示。”
“无论什么时候,话都不要说得太死……”
……
皇帝这么轻易的松口放他去查让段延年暗觉不妙,他敢这么说,怕是早已做好了十全的准备,根本不怕他查。
可他早已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就算只有一线希望,他都会顺着这条线摸索下去,直到替岑远洗刷冤屈的那一天。
刑部存放着据说是岑远与敌国将领的通信,信中说岑远愿意投诚于匈奴,而后带着自己手下的十万士兵与匈奴里应外合、瓜分陈国。
字迹到是与岑远并无一二,印章也是岑远常用的样式,可这信却是漏洞百出——
信中说岑远会带着十万士兵与匈奴一起进攻陈国,先不说这十万士兵都是陈国人,会不会帮别人侵略自己的国家,就单单他只有一半的虎符,这条就无法成立。
陈国建国起就将虎符分为阴符与阳符,阴符置于将军手中,负责指挥军队,带兵打仗。而皇帝手中的阳符权利高于阴符,阴符只有指挥权,阳符代表的是所有权,军队所做出的重大决定是需要阳符批准的,岑远手中的阴符,根本就没办法使十万士兵一同叛国。
所以,这十万大军里应外合瓜分陈国之事是绝无可能的。
再者,岑远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如若他当真意图叛国谋反,又怎么用这种个人特色十分鲜明的东西表达信息?而皇帝从小与岑远一起长大,对他的字迹自是一清二楚,若他对着岑远以前的奏折和信件,将所用到的字挑出来一一对着临摹也足以让人分不清真假。
这信,根本就不足以作为证据。
刑部的官员围在段延年左右,被他这一番讲演说得是瑟瑟发抖。
段延年将这张所谓的证据重重地扔在案桌上,高声质问道:“你们身为刑部要员,查案之时却连这些细节都注意不到,该当何罪?!”
“这……”刑部尚书拭去了额头上的冷汗,“这……段大人……皇上吩咐过了,岑将军叛国一案不需要我们追根究底……您告病太久没来上朝,陛下早在朝堂上就表明过,岑将军一事到此为止,免得查得水落石出后结果反而更加伤人……”
皇帝居然特意吩咐下去不让人细查……这便是最不合常理的地方。
这封据说是岑远投诚书的密信是由岑远的副手交到了皇帝手里。
而岑远既然将这么一封大逆不道的信交给了副将传递,那副将必然是他信任之人,既然是信任之人,断不可能做出这种行径。而副将收到信后,不仅没有传递出去,反而在根本没有将信开封的情况下一路快马加鞭将信送回长安——怎么想都是栽赃陷害啊………
就算这封信是岑远亲笔所写,他当真愿意背叛自己的国家投诚于具有杀父之仇的匈奴;他的副将也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发现不对,继而做出将信送回的事来……
那岑远在发现副将背叛之后为何毫无反应?
明明疑点众多,却被如此草率地下了判决,即使是栽赃陷害,这种程度的消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动荡。
皇帝到底想做些什么?他不怕这天下大乱吗?
这一切就像是缠在一起的线团,他越理越乱,越理疑点就越多,这些线层层叠叠的束缚住了他,勒得他差点喘不过气来。
段延年到现在都怀疑,如此草率地做出岑远叛国的判决,是皇帝想报复那段对于他来说十分屈辱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