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运气不好撞上罢了,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第二个缘故,却是因为如今教导皇子的老师,就是从前教过你的那几位,他们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从来不会夸奖学生一句,做得再好,也只会挑剔。你从前受过他们多少气,如今皇子们就要受多少气。只不过你受他们气的时候,他们总拿我这个父亲来跟你比,说你如何有诸多不足;而如今皇子们受他们的气,他们是拿你这个哥哥来做对比,说皇子们如何逊色,远不及你……其实不过是不想让学生骄傲自满罢了,又怕夸了贵人一句,会被人觉得是在巴结奉承,因此为了表现自己的风骨,自然对学生们就没有好脸色了。”
高桢恍然大悟:“皇后这是因为先生们夸我而贬低皇子们的功课。就对我生了怨气?”他也不由得苦笑了,这种事好生冤枉!想当年他身为皇长孙,每日用心学习,起早摸黑地背书、做功课,先生们还不是一句好话都没有?他们拿广平王来做对比。他从小敬爱父亲,自然不会有怨。可现在,先生们把同样的法子用在了皇子们身上,拿他做那个靶子……高桢忍不住抱怨说:“先生们为何不拿皇上做例子?要不用先帝也行呀。”那样皇后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广平王轻咳一声,没有说话。怎么可能拿皇帝做例子?皇帝当年还是皇子时,就是个活泼好动的性子。功课只能算是过得去而已,他本不是被当成储君培养的,老师们对他的要求自然就低了。皇长子如今的功课比他当年强十倍!老师们总不能睁眼说瞎话吧?至于先帝,那还不如皇帝呢!不然太祖皇帝在决定立谁做储君时,至于百般纠结么?颖王是个反贼。更不可能拿出来做正面范例。广平王猜想,先生们拿高桢做皇子们的例子,大约只是因为他与皇子们年纪相仿,而感情也不错,还一向在皇家小一辈里拔尖,所以习惯性点中了他的名字而已。这些读书人们,又怎会想到自己的言行会给旁人带来什么麻烦呢?
高桢又问广平王:“还有第三个缘故是什么?”
广平王犹豫了一下,才道:“当初我还未退位时。曾有人提议过,先帝年迈体弱,未必能撑住几年。而你身为我嫡长子,年纪又太小。国有长君,方是社稷之福,不如先让你皇叔顶上做了太子,等你长大了,再让你皇叔将皇位传回给你。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你皇叔能够坐稳储君之位,还顺顺当当地登基了。”
高桢听得目瞪口呆:“儿子不知道有这种事!”谁提议的?简直就是害人好吧?
广平王苦笑:“我也知道此议不靠谱。因此果断地上本自请退位了,又全力助你皇叔争储。后来再也没人提过此事。我只当事情已经过去了。谁成想,你皇祖母今儿告诉我,当日提议的那位宗室长辈,近来时常进宫跟她说话。虽然她只是为了给娘家晚辈进言,但让皇后看见了,不免要想起当年的事来。皇后大约是起了猜疑之心,觉得我不甘心丢了皇位,又想将儿子推上皇储宝座了。”
高桢断然道:“这绝不可能!皇上有儿子,嫡出,又不傻,身子也康健,好好的怎会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反而要传给侄儿?况且儿子当年说是皇太孙,其实并未正式册封过。父王退位后,儿子就知道那个位子与自己无缘了。先帝临终前是明白说了要将皇位传给皇上的,并非父王相让,他大可以安安心心坐在那把椅子上。皇后难不成是糊涂了,竟会猜疑起我们来?既如此,索性父王明儿就上本,奏请皇上早日立皇长子为储算了,也省得皇后再胡思乱想!”
广平王摇头:“此事我们不能插手,你皇叔自有主张。大郎虽好,但年纪尚幼,还需要历练。你也知道,本朝的储君,就从来没有未成年而册封的例子。”
高桢的眉头皱得死紧:“难不成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只能由得皇后猜疑?皇上忌惮我们就够了,连皇后也是如此,两个皇子都是她亲生,每日受她教导,耳渲目染之下,迟早也会疏远了我们父子。如今皇祖母还在,他们还能装出个友爱的样子来,等皇祖母去了,这世间还有父王与我的活路么?!”
广平王低声道:“正因为我们父子名声不错,又是这样的身份,因此才容易受人猜忌。你皇叔想让你去做暗卫首领,倒也不是坏事。你觉得名声有损,可是名声不好的人,又怎能压过皇子,受到朝臣称赞?你手中有权,就能压制那些在暗中乱说话的人,又能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