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了解应该算是水准之上了。当然比不了专业人士,但后世的分析文章至少能做到烂熟于心。
屠基达说到国内迈不过去的技术门槛,他立刻就想到了指的是什么。
屠老说的,是翼匣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吗?
屠基达没想到胡文海竟然一口叫破了他还没说出来的话,略微愣了一下,无奈的点了点头:没错,正是真空电子束焊技术。我早年在格鲁门公司参观过,他们为f14翼盒开发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一般来说,人们似乎有一种误区,那就是美国的产品总是高精尖,而苏联的产品则是傻大黑粗。这高精尖虽然是褒义词,可潜意识里人们就会觉得解决问题总是很巧很精致,东西自然不会做的很大。
不说这种认识的对错,但在格鲁门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上,显然并不是那么符合人们的传统印象。
f14飞机之所以能够在全飞行包线都取得很不错的表现,归根结底就在于它的可变后掠翼能力。而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实现,就在于f14战斗机拥有一个机身上最为坚固的翼匣。
所谓翼匣,顾名思义,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功能。f14可变翼尾部用于收纳机翼的结构,就是翼匣。
而之所以f14能够控制机翼的角度,就在于翼匣拥有对机翼进行控制的功能。
在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的过程中改变机翼角度,这对传动结构提出了堪称变态的机械性能要求。固定翼飞机可以将压力分散到机身,但可变翼飞机在飞行中,压力却集中于翼匣。
为了能够制造出这种堪称苛刻的产品,格鲁门在翼匣的焊接中采用了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电子束焊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突破,原理也相当简单。
用电子枪发射高动能的电子,去轰击工件的焊接处。动能转化成热能,焊接处融化形成熔池,这就是电子束焊接技术。
它的优点就在于热变形量相当的小,而且不需要焊料就能实现焊接。这样一来,可想而知原本是工件薄弱处的焊缝,实际上和工件的其他部位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采用了这种技术,f14的翼匣浑然一体,焊接之后的工件受力均匀。而且因为热变形量小,保证了工件的精度不受影响,这种特性对翼匣传动受力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f14在历史上几次失事,飞机打捞出海。机身其他部位摔的惨不忍睹,但翼匣却从来没有损坏过。甚至在飞机坠毁爆炸之后,工作人员在现场找到的唯一一个完整的零件,就是翼匣中的主承载结构。事后经过完整的x射线和浸泡超声波检测,电子束焊加工的钛合金工件甚至连裂纹都没有。美国海军甚至戏称,f14翼匣的性能,可以说是严重过剩的。
胡文海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记忆,疑惑的问道:如果是电子束焊技术,我记得国内有几条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不知道能不能满足需求?
屠基达苦笑着说道:国内虽然有几条生产线,但技术上完全无法满足f14翼匣焊接的需求。普通的电子束焊接生产线,需要处理的都是一些小而精密的产品。但是你可知道f14的翼匣的体积有多么大?f14的翼匣由33个精密加工的钛合金部件组成,它的主承载贯穿结构,体积长七米宽一米高半米,重量在一吨以上。需要的焊接长度高达46米,进行七十多次焊接操作才能完成。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用1微米工艺,制造一个有雨伞那么大的ic芯片一样。
格鲁门制造的能够焊接翼匣的真空电子束焊设备,光是真空室就足有三十立方米这么大。全套真空电子束焊接设备,干脆就是一个专门用于焊接的车间。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和ic生产车间相差不大。要求无尘恒温恒湿,而且工作中必须穿着防尘服。可以说这么一套焊接设备,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格鲁门有这么大工件的电子束焊加工能力。
胡文海听到屠基达的话,不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不敢置信的摇了摇头。
格鲁门的巨型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可不只是把电子束焊设备放大那么简单。将一立方米的真空室抽真空是一回事,将三十立方米的真空室抽真空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前者找个变电站上个低功率的液环泵就能满足需求,但是后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