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六章 谈判(第4/7页)
放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他心中的固有印象差距真的很大。

    回想路上浮光掠影闪过的农田工厂和城市,以及这个内含丰富的招待所,让他意识到,中国并非是一个贫穷的离开苏联就无法发展的国家。

    这是一个有着和苏联不相上下国土面积,并且自然条件比苏联更好,人口更多,工业化程度也非常高的国家。

    这里会是一座金矿。

    科罗廖夫这样想着,就看我能从这座金矿里带走什么了。

    科罗廖夫同志,你好。站在前面和科罗廖夫打招呼的还是池秘书,他微笑着伸出了手里。

    你好,我的达瓦里希。

    科罗廖夫干脆将手上的皮箱放在了桌子上,正色道:我的时间有限,不如让我们这就进入正题吧?

    没问题。池秘书点头。

    池秘书从身后接过几份文件,摆在桌子上:这是我国海关出具的报关文件,鸭绒一等品,放到国际市场上是八万美元一吨。

    不错,价格很合适。科罗廖夫点头。

    鸭绒在国际上主要用来制作保暖产品,羽绒服和羽绒被,以其优秀的保暖和轻便的重量成为非常受到欢迎的冬季保暖产品。

    然而鸭绒并不是鸭毛,而是鸭毛根上的那一点绒和毛。可想而知。一只鸭子身上的鸭绒,或许还没有10g重。要收集一吨鸭绒,起码五万只鸭子,最后才能凑出这么一吨鸭绒。

    在苏联。过冬的衣物最常见的是动物的毛皮。比如说熊皮猪皮牛皮和裘皮。这里的裘皮就是狗皮,只不过苏联人不说狗皮,而是说裘皮而已。

    据说当年中国购买su27战斗机,一部分货款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其中之一要的就是狗皮大衣。

    为了凑够一万件狗皮大衣。华南地区甚至闹起了狗荒。当然,这里面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酒桌段子,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为了收购这些鸭绒,海军也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发动了各地海军基地附近的驻军军属和后勤单位,以一斤两块五毛钱的价格才收了上来。

    不过鸭绒这东西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本来就是要扔的,现在能换点收入,费事农民们倒是不怕。两块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对年收入不过百十元的农民,真是挺有吸引力了。

    把杀鸭子退下来的毛收起了,送到海军基地称量之后按照成色。就能计算出鸭绒的重量。这些鸭毛再送到海军联系的工厂用机器采集鸭绒,最后往往是百分之一的得绒率。

    两块五毛钱一斤收购,一吨五千块钱的成本。一转手到国际市场上就是八万美元,这生意,说实话倒真是让人眼红。

    可惜鸭绒如果不是工业化养鸭大量生产,搞小农养殖收购,市场存量着实有限。一些成规模养殖的乡镇企业,本身鸭绒都是对口供应给国内羽绒服厂家的,海军这方面也插不进去手。只能是想办法再扩大收购范围,可这样一来利润率下降的就厉害了。海军才不得不打消了做羽绒出口的念头。

    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这类小规模散养资源的成本并非会更便宜,相反是更贵的。后世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养殖之后,鸭绒的成本下降。中国人才真的穿的起羽绒服,进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才穿得起羽绒服。

    而转头再看国内,羽绒服这东西也仍然是新鲜玩意。胡文海当初给陆嘉陆欣买了两件,顺带给新科公司里的一些高管发福利,也不过从专门供应出口的北极燕公司抠出来十几件而已。

    就这,还是他胡总面子大。当时国内有求于他,这才走关系面相国内出售的。

    羽绒服的生产技术,在八五年,国内也就是三四家企业掌握了。也幸好如此,海军手里才能收到这些鸭绒,不至于想买都买不到。

    而且别说,第一个取得羽绒服专利的人正是个俄罗斯人。不过那时候羽绒服面料无法解决漏绒的问题,鸭绒处理的也不好,导致销路根本打不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解决防水面料问题,使得羽绒服逐渐成为人们过冬的首选。

    轻工业天赋点满的中国都是如此,对于轻工业基本没点的苏联来说,羽绒服就更是比小汽车都难买到的产品了。在莫斯科的街头,如果看到有人穿一身面包一样的羽绒服,八成就好像是在中国能喝上可乐一样的权贵了。

    若非里面

放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