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的言辞越说越激烈,薄延知晓他触到了禁忌,为人臣者,应当在陛下清醒时适可而止,无论他的谏议如何理所当然有理有据。
“陛下圣明。”
大帝显然不想再提改年号一事,撇清了不说,靠坐在龙椅上,睨着薄延手中的奏折:“这份奏折你也看见了,朕第一次瞧见,有人规劝朕与东兴的叛臣北郡府一脉联合起来,一同对付风雨飘摇中的济水以南的东兴旧国,薄相怎么看?”
方才聂子陵说话时,薄延已是看完了整篇奏折,落款处那名字是白国舅的门生、国子寺司业庞全安。
庞全安此人常年在国子寺教导学生,大约是魔怔了,奏折通篇以伦理纲常、血缘亲属为由,分析了大秦同东兴旧国、北郡府之间的渊源。
由此得出了北郡府韩氏一脉,乃是大秦远亲,五代之内同宗同源,而东兴旧国曾对大秦和亲远嫁的白氏女赶尽杀绝,致使大秦同东兴开战,若非突厥之祸,两国至今仍势不两立。如今东兴内乱,正好趁虚而入,一血当年大秦之耻!
薄延面色不改,心下却不得不赞叹庞全安此人……胆儿有点肥。
不过想想也是,国子寺这些书呆子,若是不能偶尔语出惊人,大约是一辈子也无法在朝堂之上说上话了。
薄延从不是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人,可这会儿他却不能一味地去讥讽庞全安,斟酌道:“陛下,若论血缘亲疏,的确是北郡府可为盟友。如今东兴元气大伤,与北郡府划江而治,短时间内这局势怕是变不了了,无论朝中大臣怎样议论,皆是主战,区别不过是与谁战罢了。陛下早有决断不予参战,怎会为这张奏折烦恼?”
薄延说得有道理,他一言就点出了真正让大帝在意的,并非是与谁战,而是那奏折里别的部分。
既然薄延是宠臣,自然可听得真话,大帝也不藏着掖着,问道:“那庞全安说,北郡府一脉五代之内与朕同宗同源,薄相可知为何?”
“……”薄延倒不防大帝是问这个,可他若是不知大帝的宗族关系,这丞相也白当了。
当年大帝的外祖父白国公有一位胞妹和亲东兴,深得东兴天佑皇帝喜爱,被立为皇后,先后诞下一儿一女,便是东兴的先太子同玥长公主。可是后来,那位先太子在夺嫡之战中兵败,落得凄惨下场,玥长公主也随夫远迁北郡府苦寒之地。因为此事,当时的大秦同东兴还曾开战,边境的战火延绵了数年之久。
东兴先太子膝下无子嗣,若说真有宗族关系,大帝也只与那位玥长公主的儿女有些远亲,玥长公主倒是有过数位子嗣,可最终活下来的,大约只有那位晋阳王世子一位。
晋阳王世子……韩晔。
薄延忽然蹙起了眉头,明白了大帝因何动怒。
他薄延虽然远在大秦,可对大帝在东兴时的某些细节还是知晓的,譬如那位晋阳王世子,曾是荣昌公主的师兄、青梅竹马的爱人,若说有罪,这应当是晋阳王世子最大的罪。
世上的敌人有很多种,国仇家恨,大帝大约都不太放在心上,唯独对情敌始终心存忌惮。他在那位晋阳王世子手底下栽了跟头,即便是将来大秦需一力对抗东兴与北郡府,也绝无可能与北郡府联合起来。若非为了那位皇后娘娘止战,这会儿北郡府恐怕早已血流成河。
薄延在心底做了很多功课,短短瞬间已将利害关系过了一遍,这才敢开口道:“陛下明鉴,昔日的晋国为宗主国,莫说是北郡府,即便是大秦同东兴,十代之内也必为亲属。难不成追溯至同宗同源之上,便要心慈手软万事以血亲为重?那庞全安着实太糊涂了。陛下若不下旨惩戒,时日一久,恐怕要教坏了国子寺内的学生,个个都要出此荒唐言辞。”
桂九、袁出他们都知晓薄延是大帝的贴心小棉袄,说出的话半点不会错,直插大帝心里,大帝这才将那层怒发泄了出来,又问:“依薄相所见,如何处置庞全安?朕总不能治他个胡言乱语之罪吧?”
薄延稍一寻思,便提议道:“陛下昔日为大秦、为皇后娘娘祈福,引佛法入长安,重修万佛古寺,寺中正缺一位抄经僧人。庞全安的字是国子寺写得最好的,陛下不如予他以重任,代陛下入万佛寺古为僧,抄录经卷三年,也不枉他为人臣子应尽的本分。”
入万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