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众男女侍卫保护下策马奔驰在从比睿山返回大津宫城的路上。他今天是去比睿山游览的,那里是日本的佛教圣地,有许多年头很久的寺庙,都是隋唐时代的建筑风格。
而从比睿山下来,到了琵琶湖边,又是好一派日本的田园水乡风光,除了建筑物的外观和居民的服饰和江南不同,这里和应天府周遭的江南水乡几乎别无二致。连人们的口音也是纯正的南京腔,似乎到了汤山温泉宫外一般。
对了,琵琶湖周遭的人口密度也比较低,不能和显得有些拥挤的应天府相比。这个时空日本的工业不怎么发达,而且都集中在大阪和横滨这两座大城市,此外虾夷岛上还有几座大型煤矿,还有一些散在日本各地的金矿、银矿和铜矿。没有发达的工业做支撑,同时日本的农业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大地产制的影响,土地相当集中,大农场遍布,而小农的生存空间不大。在机会更多的大明本土和美洲殖民地的吸引下,过去二十年,日本的人口都在持续流出。现在就是不到2000万的样子。因而日本的乡村显得非常空旷,琵琶湖北岸的村镇不多,倒是坐落着不少富人权贵的豪华别墅——其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大明豪门的,也有一些属于新日本土豪。
不过有谁要认为日本在朱皇帝的入华政策影响下是一个穷国,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大中华体系其实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圈,特别是距离这个经济圈核心——大明东南沿海地区很近的日本,其经济和大明完全是一体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大明东南沿海偏重工业,而日本则偏重农业和服务业。不仅是度假旅游的胜地,而且还是大中华经济圈中最重要的白糖、水果、干货(海产品)、珍珠产地,人均收入绝对不比大明东南沿海低多少。这也是一个完全一体化而且相当自由的经济体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无论是用武力将日本吞并,还是将日本变成大明的殖民地,最终这些相当勤奋的国民,还是能够过上和大明本土人民差不多的生活。而朱济世采取“中日提携,和平入华”的政策,只是用一个双赢的办法达到目的而已。
说起来,在处理大明同“被征服”国和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朱济世的做法相当功利也比较务实。能同化也可以利用的尽可能使之入华。不容易同化,或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尽可能驱逐——土地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应该要节约一些。而在大明扩张的早期和中期,因为“征服”的土地,要么是中华近亲,文化和长相都差不多。要么是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因而是以入华为主,驱逐为辅。可是现在,随着帝国扩张的越来越大,所征服的土地也越来越远,其中有不少已经是人口密集而文化同中国迥异之地了……
同化已经越来越难,驱逐恐怕要成为主流了,可是要把人往哪里驱逐呢?想到这些,朱济世的眉头就忍不住拧了起来。(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