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宗教战争求月票
拜上帝教当然是利器,没有这个利器就没有太平天国。不过朱济世却没有将拜上帝教太当回事儿,因为历史上的拜上帝教信仰在天京之变后就基本破灭了——杨秀清这个“上帝”都让洪秀全那个“人王”砍死了,谁还能信拜上帝教?
“拜上帝之教,一教二主,早晚必生内讧,不足为虑。”朱济世斟酌了下,对林则徐道。
“一教二主?陛下是说洪秀全和杨秀清吗?”林则徐捋着胡须点了点头,“一教二主确实是个隐患,但是早晚必生内讧……陛下,恕老夫直言,大明可不能将战胜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内讧!”
朱济世一怔,细想一下,觉得林则徐的提醒很有些道理。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太平天国的内讧或许终不可免,但是什么时候上天京之变这场大戏可真不好说。
“陛下,老夫还听闻陛下准备成立鸿儒院,是打算要改革名教吗?”林则徐见朱济世沉默不语,忽然又将话题转到了鸿儒院和名教改革上来。
改革名教之事,朱济世并未明言过,但是他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其实就是对名教的一种改良。在林则徐看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几乎可比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完善,朱熹将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
说的简单一点,便是朱熹将儒学变成了半宗教半哲学的东西,儒学成了名教,并且压制了佛、道成为中国国教,就如同基督教和斯兰教一般。
而“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则可以理解为要将西学和名教结合,同时保留名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这只是潘世恩、林则徐、左宗棠等人对“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理解。
“名教必须改革,”朱济世语重心长地说着,“名教腐儒,多寻空言,不究实用,平居高谈性命之际,亹亹可听,临事茫然,不知性命之所在,不改革,如何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心道:“朱济世的这番话是将矛头直指理学,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之学快要遭殃了。”
“陛下可知名教是什么?”林则徐不动声色,淡淡地问道。
“名教是学问。”朱济世沉声道。
林则徐摇摇头:“名教是教,同拜上帝教和教是差不多的。”
他所说的“教”乃是指宗教之意,儒学在早期或许是学问是思想,但是到了晚清,的确是一门宗教了。
“难道不该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朱济世静静地看着林则徐。
林则徐笑着指了指脑袋:“教是用在这里的,信了拜上帝教还有教的人,他们这里不一样了!不怕死了,至少在真信的时候是不怕的……我们的名教在这方面本来就弱一些,要不也不会有拜上帝教之乱,西北也不会那样了,甚至满清也不会兴起……”说着他摇摇头,“平了太平天国之后,陛下千万别忘了西北,那里也是华夏之土,也有数千万中华之民的。”
有清以来,西北一直动荡不安,先有准格尔之乱,连绵三朝,历经百年,准部灭亡之后,部崛起于西域,整个新疆被迅速斯兰化——漠西蒙古准格尔部所建立的准格尔汗国是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在准部被满清攻灭之前,斯兰教在新疆并不占统治地位。而在准部灭亡之后,斯兰教趁机崛起,顺带着西北的汉矛盾也开始加剧。林则徐前往新疆的前后,空前的大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老夫日前读泰西兵略、泰西政略两书,发现‘宗教战争’一词,用在今日之华夏,倒是颇为合适的。”林则徐的表情凝重到了极点,“大明和太平天国将要进行的就是一场宗教战争,是名教同拜上帝教之战!若名教成了学问,那陛下用什么去抵抗拜上帝教和教?”
宗教战争,没有宗教能行吗?废了儒家的宗教成分,将之变为百家争鸣的国学一支能行吗?还有什么宗教自由……没有一个强大的国教做支撑,能让五花八门的宗教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不说别的,就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