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面,旦复大学已经成功培训了三期夜校毕业生,为衙门和沪军提供了一千五百多名公职人员和军官,使得江南省和浙江省不再缺公务员了,衙门得以正常运行。也令沪军军官们的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提升战斗力,同时为今后李卫国成立专业军校奠定了基础。
旦复大学在容闳的管理下,设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虽然是大学,但实际上却是从小学生开始教起,前三年每届学生都是来自孤儿院的孤儿们,因为李卫国要培养他们尽快出国留学,所以优先录取孤儿院的适龄孩子们,让他们尽快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底子。
除了经济和教育,李卫国最关心的自然就是军事工业了。
江南制造局经过二次扩建,英制火枪和火炮的生产规模没有变化,依然是每个月两千支火枪和二十门火炮的制造速度。二次扩建主要是针对卫国式步枪,整整增加了三千名工人,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是新手,只学会了打造其中一个步枪零件,最后由经验丰富的枪械制造工人来完成最后的磨合和组装。
经过二次扩建后,卫国式步枪的月产量达到一千五百支,这使得沪军可以进行武器更新换代了。
新武器需要沪军官兵们慢慢适应。好在之前李卫国就给中华神盾局的特工们配备了卫国式步枪,所以他从神盾局挑选了一批优秀射手来担任教官,负责教习,使得沪军官兵们很快就掌握了卫国式步枪的使用和射击方法。
首批参加试验的只有一个千人队。不过这支千人队的编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他们不再使用火枪了,战斗队形自然要进行变化,不可能再使用大方阵密集队形了,士兵和士兵直接分散开。保持散兵作战距离,这样一来,以前的千人队编制也就不合适了。
因此,李卫国在这支千人队上面开始了改编,千人队、百人队、十人队改为了营、连、排,一个营一千人,设营长、营副、营参谋各一名,辖下三个连,每个连三百人,设连长、连副、连参谋各一人。连辖下三个排,每排一百人,设排在、排副、排参谋各一名,每排三个班,每班三十人,设班长、班副各一名。
这只是纯战斗部队,至于后勤、侦查、医护部队,李卫国暂时还在摸索当中,还没有制定出来。
当然,李卫国完全可以照搬后世解放军的军制。可他知道那根本不行,因为二者间使用的武器装备都不同,没有飞机、坦克、装甲车、迫击炮、步兵炮、重机枪、班轻机枪、突击步枪等先进武器,就不能照搬解放军的编制。因为二者的火力打击能力不同,如果生搬硬套,会把部队害死的。
同样道理,李卫国也不可能去照搬一战、二战期间的军队编制,不同时期的军队,不同的火力配置。不同的敌人,就要求不同的军事编制。这也是为什么各**队在不同时期的军事编制不同的真正原因。
正如同李卫国之前给沪军设置的千人队、百人队这样的编制,是针对火枪线型作战原理,因地制宜建立的编制,是最能发挥沪军火枪兵火力齐射威力的军事编制。
如今沪军的装备由火枪改为步枪了,自然就要适应新式步枪火力的新军事编制。
不过,李卫国也在摸索实验当中,所以他只成立了一个营,用来排兵布阵,用来作战,来检验新的军制的优缺点,以便日后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编制,能够将沪军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随着大量卫国式步枪不断被制造出来,那么原来的老式英制火枪就要面临淘汰。
李卫国是个精明的人,他顿时找到了英国公使包令,打算把这些沪军不要了的火枪再卖回给英国人。
包令一听顿时气得差点吐血,他自然不愿意把卖出去的东西在买回来,尽管包令明知道英**队此时急需要大批的武器装备,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英军出动了十几万人,国内英国兵工厂的工人们正在罢工,导致武器缺乏严重。但包令就是不想跟李卫国做这笔生意。
李卫国也不急着把火枪卖给英国人,他随后又找到了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不过法国人并不缺火枪,也不爱用英制火枪,所以布尔布隆拒绝了。
李卫国依然不甘心,顿时找到了俄国公使布克隆,向他推销火枪。
此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