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些可口的家常菜。
扶桑:“这家的豆花不错,您尝尝。”
见扶桑对自己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盛老先生甚是喜悦。他品尝豆花,味道真是好极了:
“多少年没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了。你妈妈也喜欢吃豆花,记得她小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成都,你外婆经常磨了黄豆点豆花。一勺豆瓣,一勺红油,再加一点香菜调成一碗豆花蘸水,抹在豆花上,你妈妈就能吃两碗饭。可惜到了南洋以后,没有家乡的这些调料,就再没吃过豆花了”
一顿饭下来,盛老都在回忆讲述女儿儿时的趣事。盛老提到女儿时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扶桑能感受到外公是爱母亲的。扶桑静静地听着,她虽然不太适应突然出现的外公与他近距离拉家常,但她喜欢听到关于母亲的一切事情,母亲生下她便离世,她对母亲毫无印象,从前,她喜欢听生父对她讲母亲的事,生父去逝后,已经许多年没有人向她提到母亲了,现在,听到外公讲起母亲,扶桑感到,母亲离自己其实并不遥远,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饭后,扶桑带着外公到闹市转了转。分别时,外公希望扶桑带他去看看她的母亲,两人约好第二天一早去上坟。
次日一早,盛老先生和助手便来接扶桑,到了扶桑母亲的坟头,盛老先生为早逝的女儿上香,老人的眼里噙满泪水,父女俩分别二十余年,如今却在女儿坟头相见,老人的心里五味杂陈。扶桑看到伤心年迈的外公,她对外公的埋怨随之烟消云散。随后,外公也为扶桑的父亲上了香。
返回的路上,扶桑向外公提出困扰她的疑问: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您宁愿舍弃父女之情,也不允许我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盛老一声叹息:“哎,在那个时候觉得不可原谅的事,也许放到现在就不会那么执念了。当年发生的事,既然已经过去了,再说也没有意义。总之,外公当年做错了决定,后悔也晚了!”
扶桑见外公不想说,也就不再问。外公说得对,过去的事情说也于事无补。扶桑亲眼目睹了外公的丧女之痛,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外公已经承认他错了。
扶桑告诉外公,在她八岁时,父亲去逝,她被罗智夫妇收养,离开了从前的家。盛老对扶桑说,就因为这样,他请去打听扶桑情况的人,不知扶桑去了何处,他因此断了扶桑的消息。如今,让盛老欣慰的是,扶桑在罗智先生这样的御宅屋家庭中长大,成为知书识礼、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盛老犹豫着,是否要把青铜人像所在,告诉自己惟一的亲人扶桑?
☆、第7章 古刹
接下来的日子里,扶桑陪伴外公去了他想去的街头巷尾。老人对家乡记忆犹新的是他几十年前吃过的美食,比如香气四溢的白糕、油茶、涝糟鸡蛋、抄手、“三大炮”等,吃到这些他在南洋想念了几十年的小吃,外公像孩子一样高兴满足。
成都自古以来有着“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的水乡风貌,有桥近两百座,既有拱桥,也有平桥,还有不少廊桥。扶桑陪伴外公行走在一座古桥上,行人、轿子、鸡公车、黄包车从桥上匆匆而过。拿着竹竿钓鱼的人,一竿竿将鱼钓了起来,喜得看热闹的扶桑和外公笑得合不拢嘴。桥边的吊角桥里,端着木盆不洗衣服的妇女们,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的小男娃娃,扑进水里像泥锹一样灵窜。盛老感叹,仿佛昨天还和两个小伙伴在这河里洗澡,一转眼就已经老了。扶桑问起外公,他的两个小伙伴现在在成都么?老人家感慨,说他们俩早就过世了,要相会只能是在地下了,现在他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到九泉之下,对生死兄弟也好有个交待。扶桑对外公的话,似懂非懂。
外公对扶桑十分疼爱,扶桑对外公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菩萨保佑,让他在垂暮之年能够与外孙女相认,享受天伦之乐。扶桑与随和的外公在一起,轻松又愉快,她沉浸在难能可贵亲情中。
“桑儿,外公明天想去郊外的林隐寺拜佛,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扶桑点头同意。
林隐寺位于成都郊外一座山上,山上野花遍地、曲径通幽、古树参天,四周层峦叠嶂。她和外公是坐轿子上的山,寺庙和钟声若隐现,到了山上,走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