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的表现出秦朝大军那种无敌的威武状态。
第330章规模巨大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五点三七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三十七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崇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七十六米,东西长三百四十五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占地十二万零七百五十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三千米左右,北墙有两门,东、西、南三墙各有一门,外城呈矩形,周长六千两百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四百多个,范围广及二十五到五十六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一九七四年以来,在陵园东一点五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两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八千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六千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一千三百余件,战车八十九辆,三号坑有武士俑六十八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
一九八零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