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4之狂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5章外星人发布会(第1/2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发布会的一开始比较平淡,中外双方代表依次在发言。一直到最后轮到荆建,有位美国记者忍不住咕囔道:终于等到了。

    然而在安静的会场中,这位记者的声音就显得比较大,立刻引来了一片善意的哄堂大笑。而荆建同样笑道:看样子你们是等不及了。那现在就直接提问吧!

    荆建的善解人意,立刻引来了震耳欲聋的鼓掌声和喝彩声。

    如此反响热烈的互动,此时在国内相当罕见。而会场后方指挥摄像机的记者神情激动:注意抓住画面,不要用新闻角度,而是专题片纪录片的角度。要体现出荆导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外国记者面前受欢迎的程度

    那些外国记者当然很欢迎这位热点之神喽。可惜的是,首个提问按惯例给了东道主:荆导,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了解到您这次的影片是中美合作拍摄,请问您对现在的中美文化交流有何看法?还有,预祝您这部影片继续成功。

    荆建微笑着点点头:我曾经在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中说过,我个人在中国美国的生活都相当愉快。承认两国的制度不同,比如说,我在美国是nra会员,时常与俱乐部同伴在休假日玩枪。而在中国却是禁枪,我也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休闲活动。为什么我都能很快的适应呢?以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因为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两国的核心文化和两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都相当类似,根本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

    回到文化交流的问题。我这里要说一句,有许多问题都是在误解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文化界体育节的中美朋友们多多交流,而我愿意做座微不足道的桥梁。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应付,没想到第二位法国记者就出了个难题:那您对去年的看法如何?

    在场的中方人员全都脸色一变,这问题现在是个禁忌话题。荆建微微一笑,心中在想,高卢公鸡还是那么的傲慢:我当时在国外,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经历和奋斗过程。我高中毕业前的生活是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和中国许多的农村学生一样,逢年过节才能有鱼有肉。但后来当兵上大学国家培养送国外留学,用一句很俗气的话来说明——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我的经历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家每户日子全都是越来越好。我并不怎么懂政治,但我认为,人民日子好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或者说,中方人员的鼓掌很热烈,外国记者基本都是礼貌性质的。许多外国记者都在腹诽那个法国人:捣什么乱?法国白痴?宝贵的采访时间能不能用在重要的问题上?问这些废话有意义吗?

    立刻就有人问出很重要问题:布兰布尔先生,我是美联社记者。上次露米娜在采访中说,就等着你买钻戒,你有什么要回答她的吗?

    全场一阵爆笑,其实这是露米娜在拒绝某位无脑追求者时,对记者说的一句玩笑话。在座的没有一个人会当真。当然,都很希望听到荆建的回答。

    荆建很无奈的耸耸肩:我就是不告诉你。虽然还没与露米娜联系,但我很想在新影片中与她再次合作。

    那麦婷呢?有人大叫起哄道。

    那个代价比较大,要为麦婷的房子装上装甲,能抵御恐怖的烂番茄袭击。笑声中,荆建回头看了一眼索拉纳,要多出钱,索拉纳会哭鼻子的!

    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而在笑声中,这次换中方人员莫名其妙了,不断的在交头接耳,依然没弄懂这话的意思。最后只能归结于美国俚语了。

    索拉纳在苦笑,他已经感觉到那些不怀好意的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他的预感果然没错,下一个问题:布兰布尔,您这次选择与索拉纳合作,是否证明你们俩人已经冰释前嫌?还是说明索拉纳已经向你的观点屈服?

    索拉纳的那张笑脸差点儿抽筋。心中在大吼:为什么是我向布兰布尔屈服?不是他向我屈服呢?可悲的是,索拉纳明白今天自己是配角,只能够维持着笑容继续当那块布景板。

    荆建对那位记者点点头:不不,你说错了,我们的争论实际上依然在继续。但你们一直没注意到,我们是友好争论学术争论,并不影响到私人感情,也不会影响工作。

    底下响起一片嘘声。这是骗鬼呢?还是骗鬼呢?都已经奶瓶大战了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