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官场之风流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九章 钢铁雄心在不在(第1/3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离开区政府,沈淮驱车赶往工业园。

    过渚溪大桥时,看到熊文斌坐在一辆老北京吉普车里,沈淮将车停在桥下,下车朝熊文斌走过来,说道:“老熊这段时间跑梅溪,跑得比我还勤啊。”

    “梅溪区拿出框架规划,还要慢慢的往里填内容。政策草拟是政研室的活,我能逃到哪里去?”熊文斌摊手说道,“在很多方面,农地拆迁安置、城镇建设,梅溪镇都做出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方面的政策研究跟制订,不把梅溪镇这个范本研究透,就难说工作做到位。”

    沈淮笑了笑,他与熊文斌往桥上走。

    渚溪大桥目前是梅溪的地标,站到主跨桥中央,能眺望到梅溪、黄桥两镇大部分地区。

    合资钢厂基础工程竣工后,炼钢炼的设备也陆续从日本君浦运来,整个建设工期也就比梅钢晚四到六个月。

    位于钢铁产业园中段的中淮重工,也于月前破土动工,一期工程投入四千万美元,占地四百亩,但周边给中淮重工预留近六百亩的后备建设用地。

    在获得三千万美元的债券融资之后,梅钢厂的建设速度迅速拉起来,梅钢厂主体工程就将建成,虽然消防、电气等设备安装以及后续的调试还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整条炼钢线的框架已竖了起来,在远方展开宛如巨龙。

    熊文斌对钢铁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也深刻。

    看着沈淮也饱含感情的看着梅钢厂方向,熊文斌说道:“我前些天到厂工地去调研,看过现场设备安装的情况,赵东、赵治民、潘成他们对厂的成功运行都很充满信心啊。一年多前,你跟我说,要用三年时间,让梅钢电炉钢年产能突破五十万吨。那时我对你的话,还是将信将疑,看来是我的眼界太狭窄了……”

    沈淮依着桥栏杆而立,他知道熊文斌是说去年四月他在英皇所说的那番话。

    那时候梅钢还没有改制,年产能刚刚恢复到初设计的十万吨水平,一厂的技改资金还没有着落;王亮在东华还是一号人物,没有给判死刑,杨丽丽还是英皇市场部的客户主管;熊文斌还深受谭启平的信任,周明跟苏恺闻走得亲热,就以为能给他脸色看——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沈淮也没有想过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

    沈淮笑道:“你要不说,我都以为三年时间过去了。时间真是不待人啊,人生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你都这么感慨,那我们这些等着行将朽木的人,能怎么想?”熊文斌笑着问。

    沈淮看熊文斌两鬓发丝斑白,略显老态,知道他近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给他打击很大,谁人能看到他今年刚满五十?

    “做钢铁,一百万吨产能是个槛。梅钢迈过这个槛,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想必你也不会就此止步吧?”熊文斌问道。

    “哦……”沈淮点点头,跟懂行的人交流就是舒服,不用遮着掩着,也不用费尽口舌。

    就算到这时,外界对梅钢厂建成能不能运行起来,都持极大的疑问。

    在他们看来,厂引进的是“国外淘汰的炼钢线”、管理团队成员里多的是只是“市钢厂管不下去的底层技术员”,厂勉强建成后,能运行起来,真就是怪了。

    唯有内行人看问题,不会给表面的因素所干扰,人能不能用、设备能不能用,他们自有客观的判断。

    恰恰外界的质疑声音越大,梅钢内部越是团结。

    沈淮此时根本就不担心厂建成后能不能运行起来的问题,他考虑的事情要多。他知道熊文斌当初在市钢厂时,曾对市钢厂的发展有一个规划,奈何随他离开市钢厂就此夭折,不过沈淮相信熊文斌心里的钢铁雄心不应该就此湮灭。

    一家钢铁厂,从一万吨起初,发展到产能十万吨规模,只要能获得地方上的支持,相对会容易一些,毕竟投资总额有限,地方上咬一咬牙就能撑过去。

    一百万吨是个大槛。

    东华九四年整个地区流向工矿业领域的投资总额不过四五个亿。

    一家百万吨级的钢铁厂,投资额将近十亿。这么大的投资额通常不是地方金融资源能支撑的。

    一百万吨级的钢铁厂,对管理团队及员工整体素质及规模的要求,对地方上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原材料供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