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眼红的木驼,我得赶快回到太昊。
太昊的丰收已经在即。
站在神山背后的山坡上,五公里内,十多座大小丘陵上,1000多亩粟地澄黄一片,沉甸甸的粟穗将粟杆压弯下了腰。
金秋的微风在粟地里掀起涟漪,向神山送来粟粒的清香。长老们和我站在一起,不需要我再说什么,秋风中已经有粟米饭的味道。
这片粟地,不过花了族人一个月的时间开荒和播种,除了薅草,少量的浇水,平时也没有什么管理工作,粟的田间管理比稻要少得多,也比较耐旱。但就这一季的收成,将满足神山下的太昊族人近两年的食物需要,可以替代超过一万只牲畜所能提供的肉食。
工匠们正在赶工,将在开镰前完成所有粮仓的建设工程,由于洪水耽误了工期,风余已经加派了人手协助建房,为此基本把狩猎工作停了下来。这个阶段不足的肉食,我让风余放心地安排宰杀一些牲畜。
刚开始风余执行我的命令还有一些犹豫,但秋收临近,他终于放心的开始下令宰杀部分牲畜。
在粟粒入仓之前,我还是不能放心,一方面天天到工地督促仓库建设,另一边密切关注粟地里有没有虫害,一场小规模的虫灾就可以将这一季的收成化为乌有,让我不敢掉以轻心。
但劳动人民就是历史的推动者啊,我对此有极深感受。
在我为粮仓工期担忧时,几名“伐木工人”发明的新方法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以前因为主要工具是采用石斧,将一棵近30厘米的树砍倒需要一名强壮劳动力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这大大制约了工程进度。
后来一名“伐木工人”受到采石场用牛驮石块的启发,试着将一头牛牵到森林边。将一棵树砍到只剩一半的时候,套上牛一拉,树干“咯嚓”一声就倒了下来,将牛背也砸伤了。
但其他的族人却帮助想到了补救办法,第二次实验的时候,就使用了两头牛。分别朝不同方向拉,这一次成功了——树干倒在两头牛中间。
新方法的使用将伐木速度加快了一倍。也保证了在秋收前五天,所有的粮仓就已经落成,并做好了所需要的木仓斗。
开镰的日子到了。近2000劳动力分成收割组和运输组,先随我和长老团一起用三牲祭谢过祖神,再开始紧张地收割工作。
割下来的粟穗在神山的石台和粮仓的屋顶上晾晒,仍然显得地方不够。最后只得让木工们赶制木架用于晾晒,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入仓的速度。幸好我也早有心理准备,将收割分为三期,大约十天左右才将所有粟穗入仓。面对山堆海积地粟穗。原来大元过来的工匠和骑兵们早就已经有了免疫力,却让太昊各部族和新来的姜族人目瞪口呆。
近2000吨粟穗,加上牲畜放牧。足够支撑族人两到三年,不再需要进行狩猎。不用再冒生命危险获取食物。
太昊族人不用再饿肚子了!
但我要这么多粮食却不是为了两年食物充饥而已,其中至少一半将花费在太昊城的建设上。
我带着长老们先到施工计划用地上进行最后一次方案论证,规划了新城大小、方位,并确定了采石场、伐木区等具体事项,还考察了用于供护城河活水的一条位置较高的小河,以及引水方案。
吸取了前几座城的建设经验,以及汉土城的“精品化”思路,太昊城边长为1200米,大小还不到大元城地一半,但施工质量就会高出很多倍!主体建筑都采用砖砌结构,地基以砖石混和为主体,同样采用了大元的五大块布局,分别是宗庙区、匠作区、军营和畜栏区、文化卫生区、居民区。
文化卫生区的一部分规划了居住用房,而畜栏则采用了盖顶的半室内式,在战时或灾时用于安置牲畜。匠作区按大元城的方式,也安排了商业区,从长远来看,还是得让手工业与商业结合,以实现手工业者地率先私有化,这一点继续贯彻了大元城的建设和发展思路。
工程方案制定以后,我负责组织施工,而风余负责组织周边各部族的劳动力。对每一个提供的劳动力的小部族,我都承诺按人数给部族提供粟米,以补偿因为人手减少造成的猎物或畜牧损失。
十月初,太昊城终于动工,祭祀过祖神以后,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