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再访郡士揽为用 军政虽妙徒然功(第2/4页)
上次不同,上次是凡郡中有名的他都去了一遍,而这次他去的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所以他的这回密集造访当然也就如见张纮、见陈琳家一样,都很成功。
得到了这些遍布各县的士族、豪强的支持,加上对郡中各县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皆在稳步进行中,荀贞登时心中大定。
可以这么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在荀贞密集出访的过程中,一道道的新闻从洛阳传来。
这些新闻大多是董卓废立天子后的后续动作。
先是在新帝登基后的第三天,董卓毒死了迁到永安宫的何太后,又把何苗的棺木掘出来,取出尸体,肢解后砍为节段,扔在道边,接着又杀死了何进、何苗的母亲舞阳君,把尸体扔在御树篱墙的枳苑中。
曾经显赫一时、手握天下权柄的南阳何家从此灰飞湮灭,不复再存。
彻底灭了何家后,董卓旋即又借天子下诏,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
随后董卓又操纵朝廷,先后任命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任命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任命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而他自己则担任太尉,兼前将军,并加赐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以及作为仪仗的斧钺和虎贲卫士,进封为侯。
在任命了新的三公后,他又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董卓的这几个举措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毒死何太后、杀死舞阳君不必多说,这是对政敌的斩草除根。
其次,把何苗的棺木掘出来,取出尸体,肢解后砍为节段,扔在道边,这是在向朝中的敌对势力示威,逆我者不但死,死了后还让你死不安生。
再次,示威之后,就是市恩:“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以公卿、官员的子弟代替宦官侍奉皇帝,可以这么说,这是士族早就梦寐以求的,何进、袁绍没办成的事儿,董卓给他们办成,这个“恩”不可谓不大。
再再次,“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这也是士人们梦寐以求的,这是再给党人翻案,是在政治上肯定、褒扬他们,还拔擢党人的子孙们为官,此“恩”亦不可谓不大。
再再再次,具体到大司马、三公的任命上。
其一,董卓自任为太尉。
太尉虽无实权,在名义上却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董卓自任为太尉,又兼前将军,并加赐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这就是“名实兼顾”,既有了名义上的统帅权,又有了实际上的统帅权,而有了统帅军队的权力在手,枪杆子里出政权,洛阳的那些公卿大臣就翻不出浪。
其二,改刘虞的太尉之职,拜其为大司马。
大司马是旧官,三代之时即有此职,掌国家武事,入到前秦,罢大司马,改置太尉,又到前汉,汉承秦制,本无大司马,而到武帝时,又罢太尉,改置大司马,汉家遂有大司马之位,终前汉一朝,此职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光武中兴后,初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旋又改回太尉,从此之后,朝中就不复再有大司马之职,直到这次董卓将刘虞的太尉改为大司马。
按理说,大司马和太尉的权责一样,都是掌国家武事,都是掌国家军队的,有了太尉就不必再设大司马,可董卓却为何再次设置此职?
却是因为:董卓自知威望不足,可他又不想把“名义上掌握国家军队”的太尉一职交给别人,於是大约就听从了他的谋士们的建议,把刘虞改拜为了大司马,同时让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这样一来,他既能通过此举表示他的“谦虚”,“自愿甘居”刘虞之下,同时,刘虞远在幽州,不在朝廷,便是有了大司马之位在身,鞭长莫及,也管不了朝中军事,实际上形同虚设。
可谓两全其美。
刘虞是宗室,威信素著,名望很高,为灵帝所重,他原本的“太尉”之职就是灵帝在病故前任命的,等同是“托孤重臣”,董卓改拜他为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