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麦子青青,已有尺余高,长势喜人,田中不时见有农人劳作,与颍川、汝南相比,这里竟好似不闻战事,如世外之桃源,这令荀贞、荀攸、戏志才等十分惊奇。戏志才说道:“我虽也听说陈国境内因为陈王、骆相之故,没有黄巾贼乱,但却不料竟是这一番太平之景象!”
田间麦子喜人,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有跨刀结伴行的青壮,有带着孙儿的老人,亦有提着水瓮的妇人,这些都是本地的土著,又有许多尘土菜色、扶老携幼之人,应是从别郡逃来的流民。看到军队通行,田间的农人起身观望,路上的行人、流民纷纷躲避。
荀攸离开队伍,策马到路边,去到一群流民中,下马问了几句话,回来对荀贞说道:“骆俊尽出郡府仓库之粮,分给各县,并派郡吏监督、催促各县收容流民,熬粥赈济,就地安置。”
荀贞叹道:“天下兵灾,陈国独全,何哉?一有陈王之武备,一有骆俊之抚民。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就是如烹小鲜啊。治国之策,不外乎文武两道。”
宣康说道:“荀君,以你的武功,待贼平之后,朝廷论功行赏,必能为一郡之太守。以我看来,君之治才,不逊骆相,君之武功,亦不逊陈王,待到那时,君必能比他俩做的好。”
荀攸、戏志才不由为之一笑。在荀贞的熏陶与教导下,宣康较之往昔,能力上强了很多,但到底年轻,不谙世事。荀贞心道:“一郡太守?两千石岂是这么容易当上的?”笑对宣康说道,“叔业,便承你吉言了!我若能为太守,就用你为我的主簿,如何?”
宣康连连摆手,说道:“荀、戏两君才干远胜於康,李君之才也远胜於我,我哪里有资格去做君之主簿呢?”荀贞笑问他道:“那我若是做了太守,你想做个什么呢?”宣康认真想了会儿,答道:“能为一府门亭长,康就足矣。”
郡府的城门、府门多有亭长,府门亭长即是郡府大门的亭长,主守府门。荀贞哈哈大笑,说道:“你可是咱们颍阴的少年才士,怎么能只做个府门亭长呢?怎么也得任你一个主记史也!”
一路上有宣康这样年轻纯朴的青年人陪伴,枯燥的行军之路似也轻松快乐了一些。
……
行四十里,天色暮至,前边一座县城,乃是长平。
皇甫嵩传下令去,今晚就在长平县外扎营。这个长平不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的那个长平,那个长平在山西,这个长平当时归属魏国,秦军也打过这里,“始皇帝六年,秦将蒙骛攻魏,拔长平”,即此长平。前汉时,此地属汝南郡,乃是大将军卫青的侯邑,本朝归属陈国。
扎好营地,夜已初更,荀贞带着荀攸、戏志才、李博、宣康出营,行马於营外道上,观察周边的地理山川。荀贞有个好习惯,每到陌生一地,必要亲自考察一番当地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地理。荀攸、戏志才等人以为这是他的爱好,实际上这却是因为荀贞知道天下即将真正的大乱,故此抓住一切机会熟悉各地山川地理,以备将来,没准儿就会用上。
皇甫嵩选择的扎营之地在长平县西南十里,出了营往西边走不太远,前边是条不宽的河流,此乃颍水之一条支流。颍水从临颍流入汝南境内,最先的一段河道基本上是沿着汝南郡和陈国的分界线向东南流去的。西华和汝阳即在颍水南岸,过了汝阳,渡过颍水就是陈国境。
这条小河不宽,月色下波光粼粼,远望如一条银白的带子。岸边柳树低垂,离岸不远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现时夜色渐深,野外无人,远近悄寂,初夏的夜风带来水气和麦子的清香,远远听到在不知名的地方有夜蛙呱呱。荀贞驻马河边,举目顾望前后左右。透着蒙蒙的夜色,可见南边数里外似有起伏之旧日城墙遗迹,河水的对岸是个亭部。
宣康指着南边的城墙遗址,问道:“荀君,此为何地?怎么有段城墙遗迹?”
荀攸插嘴笑道:“叔业,一闻你此问,即知你没有好好读书啊。”
宣康说道:“啊?此话怎讲?”
荀攸说道:“《传》云:‘昭公二十一年……,卫公子朝救宋,丙戌,与华氏战於赭丘。’这段城墙遗迹就是赭丘城的遗址啊。”春秋之时,这一带是宋地,宋国的华氏、向氏发动了叛乱,将国君宋元公赶出了宋国,宋元公向卫国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