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家小子香艳人生路:欲望城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7章土4地财政(第1/3页)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

    第347章土地财政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中国,地方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平衡,是政治正常运转的核心问题之一,两人的“和”与“不和”,直接影响局势的稳定,直接影响当地政坛生态

    按一般规定,党政一把手之间——比如市委书记和市长、县委书记和县长——各自有不同的分工,一般来说,就是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统领党的部门,主管干部调配,市长、县长统领政府部门,负责经济发展——一个“管人”;一个“管钱”,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同时县、市长作为党委副书记,又协助书记工作。

    从政治上分析,这些东西从来又是一个复杂的均衡,由此,挑选合适的党政一把手“搭班子”,才会成为上级组织部门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件费尽心思的大事。

    在中国,政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东西,政治不仅仅是思想意识,也不仅仅是理论争论,还是无处不有的实实在在的博弈,是分配权利和资源的方式。一个官员,大处必须讲政治,如果说不问政治,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就不能在竞争中取胜,也不可能从市场中获得利益。一呼百应的官员,必定是政治博弈的高手。

    在县乡这个层级,党委书记往往处于强势的地位。因为一个县事务不多,党政事务也难分清;基层干部人数有限,如果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有意抬高自己,有意栽培亲信,那么他的政治威信就会日渐增加,县长市长比较容易被架空,导致党委书记说话是“规矩”,行政首长说话只算“意见”。

    当然,书记稍稍让步,稍稍**一些,情况又会是另一种局面,比如范正大和蔡县长,比如现在的我林谷和现任县长。

    我认为清明的官场政治应该就这样,不能比谁的权力大,谁讲话必须绝对权威,要看真理在谁那里,谁做出的决定对事业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

    我现在依然为我敢于跟汪鑫作对,坚持始终不让轧钢厂上马的固执叫好。后来我和康明山聊起这事,他也是对我敬佩有加。有一次喝酒举起杯子开玩笑说代表甲子村村民“敬我一杯”,我也不无得意对他说:“明山啊,我是毛泽东称赞叶帅的那样‘吕端大事不糊涂’嘛!”。

    为了避免重蹈汪鑫覆辙,我时时提醒自己,少拍脑袋,少拍胸脯,要多讲一些**,少一点霸气,多听同事、下级的意见建议,少做一些武断的决定,大事清楚些,小处糊涂些。

    那一天,我和陶静谈论起这些,谈论起我和前任汪鑫的优劣差异,我就大言不惭地:“陶静,比之汪鑫,我林谷怎么样?”当然也因为我和陶静的特殊关系,我才这样大话连连,大大咧咧,我以为陶静一定会对我赞不绝口,没想到她一盆冷水从头浇来:“林书记,表面看来你貌似**,但实质上好不到哪里去。”

    “这话从何说起?”

    我不服气地盯着她。

    “我说了实话你别生气啊,”陶静笑眯眯看着我,“其他我不说,就人事安排,还不是你一个人的意见?新县长到来之前,该动的你已经动到位了。你是不知道,下面是怎么议论的吗?这样的议论你当然听不到,我是听了一些。怎么样,想不想听听?”

    “但说无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林书记,这个议论可是不太好听。”

    我很大度地说:“没事,良药苦口利于病。”

    “那好,那就恕我直言。”

    “说吧。他们怎么议论?”

    “他们说,汪鑫的霸道写在他的秃顶上,他一拍脑袋,事情就定下来,别人无法插言,更无法更改;而你林书记的霸道不过是更隐蔽些,貌似更温柔一些,其实是殊途同归,结果都一样。”

    “他们对这次干部调整是那样感冒吗?”

    “他们说,重要岗位都已经换上你的人,你林谷也不能免俗,搞一朝天子一朝臣。”

    听陶静这样说,我大呼冤枉:“其实我也没有大动干戈嘛,也是小范围动了动而已。”

    “当然,议论也是小范围的,也只是个别人不满而已。”

    我大概也能猜到,这“个别人”应该就是郭川他们,动了他们的位置,削了他们的权力,他们发一点牢骚也是正常的。小到调动大到改革,动了谁的切

放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